正文 第2章 崛起的前提(2 / 2)

我們常常說中國的曆史是一治一亂,治亂循環。孟子說,五百年有王者興。意思是,過了五百年,又出來一個新的皇帝,一個新的朝代。為什麼如此?沒有別的原因,是因為許多人沒有飯吃,就起來造反。

中國曆代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實行私有製,胡如雷先生稱之為地主私有製。這種私有製的特點是土地可以買賣,它與西方的封建製有別,後者不允許買賣土地。市場經濟的運行下,必然有的農民破產,有的農民富裕,這樣就發生土地兼並,破產的農民就淪為小農、佃農。如果單單如此,也沒什麼可驚奇的。問題的要害是,由於精耕細作,在和平時期,人口的增長大大超過土地的增長,整個社會養不活這麼多人。每個朝代的末期,或者由於天災,或者由於人禍,生存不下去的小農、佃農不得不揭竿而起,殺掉統治的官僚階層與地主階級,重分土地。至於天災,隻是推動農民起義的導火線,深層原因是土地隻能生產出這麼多的糧食,而嘴巴太多。一個新的王朝誕生了,人地關係通過戰亂而獲得了平衡。新王朝生養休息,人民安居樂業,人口不斷增長。幾百年下來,土地經過頻繁的買賣而漸趨集中,到了後來,許多農民生活無著,無業遊民比比皆是,等待這個王朝的,是又一輪農民起義。中國的曆史,其實不過如此。

吃飯問題直接關係到政治穩定。這個問題在現代化過程中極其重要。英國在現代化的時候,也出現很多遊民,所謂羊吃人。因為養羊賺錢,許多貴族就把農民趕出來,圈了土地養羊。農民沒有了土地,就四處閑蕩,討吃討喝,殺人劫舍。英國政府針對這些情況製定了嚴厲的法規,見了無業遊蕩的人就抓起來,把許多人送上絞刑架;後來就弄了一個濟貧法,把那些窮人關到一個工廠裏,強迫他們做事,然後給很少的一點錢與食物,讓他們活下去。

但第三世界的農民太多,現代國家也不能隨便見閑人就殺,辦濟貧所也不現實,因此就自然而然出現了農民反抗。拉丁美洲原來的發展形勢要遠遠好於中國,但是,拉丁美洲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土地都是由大地主擁有,形成一個一個的大莊園。許多農民沒有土地,而莊園生產什麼呢?生產糖、咖啡等國際上能夠賺錢的東西。那些沒有飯吃的農民到最後不得不起來反抗,打家劫舍,與政府和莊園主對著幹。從世界範圍來看,農民起義在第三世界和拉丁美洲國家非常普遍,有個術語叫“綠色起義”,那是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命名的,說的是農民被逼得沒辦法了,沒飯吃,不得不起來造反。所以這些國家沒條件辦工業,辦的話,也隻是一些采礦業。整體上工業就沒有發展起來。

中國在1949年以前的土地革命與解放戰爭,其實也是農民起義。毛澤東主席自己也承認,他進行的是一個農民戰爭。為什麼在解放戰爭那幾年中,革命力量發展得那麼快?因為沒有飯吃的農民實在太多。他們打土豪,分田地,分了後又要保衛勝利果實,浩浩蕩蕩,很快就把國民黨政府推翻了。中國共產黨取得天下,這個因素與中國曆史上的改朝換代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新中國有一點跟封建王朝不同。曆代王朝得了天下之後,把那些無主荒廢的田地都分給農民,這些土地都是私有的。過了幾十年,貧富分化就自然而然出現了。如果農民沒有出路,還是會造反,又要走上一條王朝循環的道路。中國共產黨最初把土地也分給農民,一開始經濟得到了恢複,社會狀況也隨之好轉。不過沒過多久,共產黨發現,老問題又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