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都感覺到中國的崛起。崛起當然是全方位的,其工業最重要,就好像練武的內力。現在大家都感覺到,中國的內力在增強,可是這內力是如何增強的,卻未必有統一意見。本文要講的是,中國工業化能夠發展到今天,應該歸功於中國的農村土地製度,必須給它記上一大功,而且是首功。
工業化極其重要,這是多數人都能接受的,可到具體問題,卻未必了然。比如,最近都在講破除對GDP的崇拜,這是對的,但許多主張綠色GDP,恐怕沒說到點子上去。不要隻把眼睛盯著GDP,而要看這個國家是否真正建立起一個完整而且強大,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體係。沙特阿拉伯、阿聯酋這些國家賣石油賺了大錢,曾經有段時間,人均國民收入排世界第一、第二,但沒有人把它們當成發達國家。阿根廷在20世紀初的人均國民收入不低於美國,但誰也沒把它當回事。現在呢,它遠遠地落在了美國的後麵。所以工業化非常重要,不要隻盯著錢。我們看世界史,15、16世紀最強大的國家是誰?西班牙,因為它是海上的霸主,把持了整個南美大陸,將南美的白銀與非洲的黃金都控製在自己的手中。西班牙的普通老百姓都非常有錢,但後來為什麼輸給了英國?英國因為勞動力便宜,製造工業一起來,產品打遍天下無敵手。而西班牙人反正有錢,也樂得不從事生產。結果,英國以自己的強槍利炮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建立了日不落帝國。
工業化比任何其他情況都重要。但要明白一點,工業化不是誰想工業化就能夠實現工業化的。進入20世紀直到80年代,真正可以說實現工業化的,就兩個國家,一個俄羅斯,一個日本;最近還可以添上亞洲四小龍。但這些國家和地區再怎麼工業化,談不上對世界秩序有震動意義的崛起,國為這些國家和地區太小了。在這個世界上,必須是實現工業化的大國,才可以談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有幾個大國都想實現工業化,來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它們是阿根廷、巴西、印度,還有中國。60年過去了,現在可以說,在這幾個競爭者中,中國贏了。有人覺得,拿中國與這些國家比,太寒磣了。但是,大家不要小看這一波工業化。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如果誰在這一輪中拔了頭籌,其他的國家就別想出頭。製造業發展有一個集中的趨勢,它傾向於集中到一個國家或地區。其他國家隻有等到這個國家完完全全實現了工業化,再把製造業轉移到你這兒來。如果這一輪工業化是輪到印度的話,中國要實現工業化與現代化,可能要等100年,也就是說要落後印度100年。以前我們老說中國落後美國上百年,落後日本幾十年,所以落後,不是我們不爭氣,而是人家擠上了獨木橋,我們隻好等下一趟了。現在天佑中國,總算上了這座橋,讓那些還沒上橋的印度人等著吧。
所以我們要承認,中國現在取得了這個成績,是相當了不起的。為什麼中國就成功了呢?其他國家與中國都很相似,人多、地大,都是農業國家,為什麼偏偏是中國?一個國家的成功,當然有許多因素。我這裏不會將各個因素都一一講出,就隻說中國成功最基本的一個因素。可以說,正是這個因素,才使得中國能夠在阿根廷、巴西、印度、埃及這些國家中脫穎而出。這個因素就是中國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製。
為什麼這樣說呢?工業化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第一是政治穩定,所有人都齊心協力搞經濟,搞生產,如果老發生戰爭,那還搞什麼生產,外國也就不會來投資了;第二個是要有錢投到工業生產中,也就是原始積累;英國那個時候是靠奴隸貿易、鴉片貿易賺了錢;形成了原始積累,美國靠兩次世界大戰賺了錢,日本是侵略中國,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戰後它又靠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賣武器發了家。中國沒有這個環境,就必須想別的辦法。
現在看來,中國能夠滿足這兩個條件,最根本的,靠的是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製。也就是說,一個村子裏的土地,不是私人所有,而是由這個村或者這個村民小組集體所有。這個製度看上去不起眼,但要真正論功行賞,這個製度對於中國的崛起是立了最大的功。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首先來看它是如何滿足了政治穩定這個目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