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重點已不再是枝節問題
開卷有益
不久前,從不缺少熱點話題的中國股市又迎來了兩件大事,一是證監會批複滬港通試點,二是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正式啟動。前者給股市帶來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而後者則在相應板塊短暫拉漲後,似乎又陷入了“沉思”:一份被拖延達10餘年的首都經濟圈規劃,這一次會是怎樣的亮相呢?
擁有沿海和港口優勢的天津,一直是北方的經濟中心之一;不臨海、缺資源的北京,由於頭頂首善之地的光環,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不斷聚集其中;而相對“邊緣化”的河北省,大量優質要素被緊鄰的京津兩地“虹吸”,產業結構提檔升級麵臨諸多挑戰。
本應是“1+1+1>3”的城市群共贏局麵,卻成了“京津競爭、河北苦等”的尷尬局麵。也緣於此,這份規劃幾易其名,頻調範圍,被稱作史上“最難編製的區域規劃”。有專家明確指出,規劃之難,難在各方利益平衡。
從多方調查的統計數據可以比較,與長三角、珠三角的經濟圈不同,京津冀的區域協同發展明顯滯後。2005年,亞洲開發銀行首次提出“環首都貧困帶”的概念。本刊本期特別推出專題調研《首都經濟圈規劃醞釀幕後》,為讀者講述思維定勢的破解之難。
事實上,固守思維定勢,導致一個區域的發展躑躕不前的,又何止是這一份難產的規劃呢?
多年以來,國企國資改革廣受社會關注,不僅因為它涉及大量就業和龐大的資產規模,也在於改革的過程中先後出現過國資流失以及涉嫌貪腐等問題。
某種意義上講,這些問題也源於思維定勢的束縛。過去的國企改革,往往是頭痛醫頭,較少觸及病根。推進到現在,改革的重點已不再是枝節問題,而更需要盡快搭建平台,以“管資本”為主加強監管,從市場角度進一步規範現代企業製度,既讓國有資本實現增值保值功能,又能從製度和機製上約束經營者。這也正是本期本刊策劃《改革從國資突破》探討的話題,並期待從“起底淡馬錫”尋找可借鑒的經驗。
所謂思維定勢,即按照經驗教訓和已有規律,在反複使用中所形成的思維模式,時間一長,往往會成為發展前行的障礙。
打破定勢,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心智模式。董明珠帶領格力人雖然在傳統製造業領域已大有作為,但如今已開始思考集團的互聯網藍圖,她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隻忠於市場,市場需要我們做線上,我們就做線上,需要做線下,我們就做線下。”
打破定勢,還要懂得順勢而為。縱觀美國400年的財富變遷史,長時間遵循從農業、工業到服務業演進的經濟規律,譬如2014年美國富豪前三大行業是科技、投資和零售,到了今天,若還想在農業、工業等領域以辛勤勞作躋身富豪之列已十分困難。
財經作家、商業史研究者陳潤在為本刊撰寫的《新時代財富沉思錄》一文中提出:“富豪榜的行業分布表明,虛擬經濟已成創富的樂園——房地產富豪人數最多,互聯網財富增長最快;前者經數十年積累財力雄厚,後者潛力巨大必將超越。”(支點雜誌2014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