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世界
亞洲發展新動力
2014年以來,受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衝擊,亞洲多個新興經濟體遭遇資本外流、本幣貶值、增長下滑,經濟複蘇前景堪憂。在這樣的背景下,剛剛結束的博鼇亞洲論壇呼籲,亞洲應加速建立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強化抵禦外來金融風險的能力。亞洲發展的新動力究竟在哪兒?
貿易新格局釋放效應
美歐等國家推動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協定》戰略,試圖重建國際貿易規則,追求全覆蓋、高標準。而以16個亞太國家為主導的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談判合作RCEP,將開辟新的貿易空間,消除貿易壁壘,為亞洲區域的貿易合作和互利共贏提供新機遇。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4年博鼇亞洲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實現亞洲共同發展,根本出路在於經濟融合。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融合發展的基本條件,地區各國應攜起手來,加快推進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基礎設施建設。
經濟結構升級
亞洲國家正麵臨國際經濟環境和國內經濟結構的雙重挑戰,許多經濟問題單靠財政和貨幣政策並不能夠解決,必須依靠結構性改革釋放新的增長動力,以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金融再改革
亞洲國家的外貿依存度普遍較高,在對外開放和擴大內需過程中都遇到了金融體係滯後的瓶頸。包括中國在內的大部分亞洲國家,亟待通過不斷改革實現金融服務便利化。
如何實現共同發展
世界銀行最新報告預測,2014年的發展中亞洲經濟體將依然實現平均7.1%的增長,和2013年基本持平,樂觀中帶著些許謹慎。
林毅夫(原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過去全球貿易的治理是由高收入工業國家來設立規則的,但是今天必須要適應新的現實,那就是新興市場崛起,這些國家在全球貿易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應該參與到貿易規則的討論當中來。
馬丁·雅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高級研究員)
亞洲一體化和經濟共同發展的條件將是中國改革的前途,中國的參與對這個地區非常重要。此外,東亞地區貿易協議、貿易談判的前景也至關重要。
陳誌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
亞洲國家應該推動使用美元、歐元以外的貨幣來實現交易的靈活性或者對衝貨幣風險。現在IMF由歐洲統治,世界銀行由美國統治,世界經濟在不停變化,這些權利亞洲也需要爭取。(支點雜誌2014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