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研究背景與意義
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以知識、信息、娛樂、休閑為主要特征,作為第三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文化產業在許多國家的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資料顯示,到2000年美國文化產業產值占GDP的12%,英國文化產業產值占GDP的10%,意大利則高達25%且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2000年美國電影、電視和音像出版等出口收入達700億美元,成為美國出口創彙中僅次於航天業的第二大產業,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與信息產業的不斷融合,文化產業迎來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且作為當代人類社會新的財富創造形態及其所產生的乘數效應,正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普遍認為文化產業是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朝陽產業,現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其內容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
一、研究背景
(一)新科技不斷湧現,文化產業的創新層出不窮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信息通訊技術為主要特征的科技浪潮,對文化產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方麵,科技手段越來越多地運用於文化產業的發展,促使傳統文化產業——廣播、報業、出版、音樂製作、圖書、廣告等不斷向縱深發展,如互聯網作為新的商業平台和文化娛樂平台,不斷衍生出新的媒體,將文化產業向前推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麵,隨著創意產業、信息產業、內容產業等的不斷興起,促使文化產業拓展到生命力無限的新領域。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中指出,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的產值,並以5%的速度遞增。在一些國家增長得更快,美國為14%,英國為12%。美國由此發出“資本的時代已經過去,創意的時代已經來臨”的宣言。
(二)工業型社會向服務型社會過渡,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拓寬
有關專家指出,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發達國家由工業型社會進入服務型社會,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第一、二產業比重下降,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第三產業比重日趨提高,呈現出國民經濟“軟化”和服務化趨勢。世界第三產業迅速崛起,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世界銀行的統計顯示,從1960年到2001年,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低收入國家由25%增加到50%,中等收入國家由46%增加到52%,高收入國家由54%增加到71%。包括第三產業在內的服務業目前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陣地,其發展水平正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
(三)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文化產業的市場空間擴展
經濟全球化使文化產業的市場空間獲得了極大的拓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出版的《文化、貿易和全球化:問題與答案》一書中表明,在過去20多年中,文化商品的國際貿易額呈幾何級數增長。英國文化產業的年產值約600億英鎊,美國的文化產業更加發達,產值占GDP 20%左右,其音像產品占據了國際音像市場的40%以上份額。由於國際市場的作用,過去5年中,美國電影業的國際市場收入約占美國主要電影公司收入的40%;1998年,美國電影出口產值為68.7億美元,而到2002年其出口產值則達120億美元。不僅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迅猛,而且發展中國家文化商品也獲得了高速增長。國際知名的會計和谘詢服務公司——普華永道公司,在世紀之交發表的預測報告中曾提出,在互聯網這一新興媒介的推動下,全球娛樂與傳媒業在今後5年內,將以每年7.2%的速度增長,其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同期世界平均增長速度。2005年,全球娛樂業和傳媒業已達到1.2萬億美元的規模。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為文化產業注入了其他產業無可比擬的強大動力,這就要求人們必須重新審視文化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全球化進程使文化產業各生產和消費要素更具有開放性,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加劇。在國際文化產業競爭中,超級大國居於主導地位,在占領他國文化市場、謀取高額利潤的同時,也竭力輸出其政治觀念和文化觀念。發展中國家則隻能處於外來文化衝擊之中,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麵臨著新的挑戰。因此,提高國家文化產業競爭力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麵,文化產業競爭力狀況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麵,文化產業競爭力也是一種文化影響力和精神控製力。冷戰結束後,軍事威脅相對減弱,不同民族和國家文明之間的衝突仍在繼續,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是這種文明衝突極為重要的表現形式。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在文明衝突中將必然處於有利地位。正是出於上述考慮,發達國家都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