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導論(1)(2 / 3)

文化產業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物質財富的迅速增長,我國政府日益重視文化產業發展。黨中央自2003年陸續出台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方針政策,尤其近幾年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2007年國務院先後下發《文化體製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的規定》與《文化體製改革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定》等文件,通過政策及體製支持係統來改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環境。溫家寶也於2009年7月22日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並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會議指出,“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時,加快振興文化產業,對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精神文化需求,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這意味著文化產業發展已上升為國家重要戰略。與此同時,文化產業近些年來發展迅速,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富有潛力的新的增長點。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9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為8400億元左右,比2008年現價增長10%,快於同期GDP的現價增長速度3.2個百分點,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數的比重為2.5%左右,比2008年提高0.07個百分點。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文化產業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發展還不充分,無論是產業規模和結構,還是社會化和產業化的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都有相當大的差距。加入WTO後,發達國家高度產業化的文化商品和文化資本已經開始與中國文化產業進行對比懸殊的競爭。所以,從國際發展形勢與趨勢來看,發展文化產業也是一種客觀要求。

寧波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形態,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為寧波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也應該看到,在我市經濟曆經多年高速增長,進一步發展麵臨土地、能源、環保等多重製約的情況下,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是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寧波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增強寧波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有力舉措,是推進寧波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六大以來,寧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先後出台《關於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關於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的若幹意見》、《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若幹意見》等政策文件,大力引導和扶持文化產業發展,認真實施文化大市戰略,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互促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聯動發展的良好局麵已經基本形成,文化產業總量持續增長。2009年全市文化產業完成總產出546.5億元,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41.8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3.4%,呈現出產業總量快速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主體日趨壯大、產業集聚明顯提高的良好發展勢頭。但與北京、上海、深圳等文化產業發展較快的城市相比,寧波市的文化產業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寧波文化產業總體上還處於爬坡階段,存在低小散、科技含量低、結構不太合理等問題。各類文化產業,都還是“小草”,尚未長成“大樹”,在全國叫得響的文化品牌、門類、企業還很少,這些不足成為寧波市跨越式發展的問題與障礙。如何解決問題、跨越障礙、構建自身的競爭力,是寧波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