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張曉波

自2005年以來,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和貴州大學在貴州省普定縣3個行政村18個自然村進行了三輪的社會經濟調查。該調查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跟蹤調查,了解中國貧困農村地區的變化。該調查有兩個特殊的地方。首先,我們對每個自然村進行普查。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可以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他常見的調查大多是抽樣調查。抽樣調查在大範圍內雖然典型,但不能描述在一個小範圍內人們生活中相對地位的改變。另外,我們對這些每隔兩三年進行一次調查,從而可以了解村莊內部的變遷。中國正處在飛速變革時期,我們這種長期的跟蹤調查可以像照相機一樣記錄中國農村的變遷,為發展經濟學的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通過2005年和2007年的兩次調查之後,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問卷包括許多問題,但這些數字是幹巴巴的,缺少故事性。不了解貴州的人很難僅僅通過這些數字來體會在這些村莊裏農民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於是我們決定在2010年年初的第三輪調查中,讓每個調查員每天寫一篇觀察日記。參與調查的大部分人員是貴州大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此書收錄了同學們的多篇觀察日記。

我們的三次調查都是在寒假進行。在第三輪調查的半個月時間內,同學和老師們都住在所調查村的農民家裏,吃在農民家裏。地處西南地區,貴州的冬天在晚上並不暖和,陰冷潮濕。大家晚上躺成一排,席地而睡。在第一個晚上,由於帶隊老師們沒有講清楚睡袋的使用方法,第二天一大早,諸多同學彙報他們後半夜被凍醒了,原來他們沒有在睡前將睡袋的拉鏈拉上。

大家不光麵臨住的挑戰,吃喝也是個問題。早晚飯好解決,大家集中在一家吃飯。由於自然村與村之間距離很遠,中午飯同學們就在所采訪的農民家就餐。一月份正值缺水季節,在幾個寨子裏,農民每天要花幾個小時挑水。

雖然民風淳樸好客,但許多村民自己喝水都有困難,很難再給來采訪的大學生讓水喝了。貴州飯辛辣,對於吃不慣辣的同學,在農民家吃中午飯本身就是個挑戰。更何況,許多家的中午飯很簡單,沒有什麼油水。農村每家在院內都有一個茅廁。對於半夜起夜的同學,上廁所也是終身難忘的經曆。從屋裏出來,外麵漆黑一片,冷風襲來,渾身哆嗦,好不容易上完廁所回來,人已被凍醒。早晨起來後,茅廁前總是排著長隊。在貴州行也不容易。貴州山路崎嶇,每天七八個小時的山路,半個月後,有幾位同學的鞋底都走穿了。

雖然生活艱苦,同學們很少抱怨,互相鼓勵。大家搶著去最偏遠的寨子調查。當看到一些戶實在困難時,許多同學還留些錢給老鄉;當看到一些適齡兒童輟學,早早當家,許多同學留下傷心的眼淚,發誓要幫助這些孩子上學。說實在的,大多數同學家庭並不是很寬裕,許多來自貴州農村。從這群大學生身上,我看到了村裏孩子們的影子。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