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山寨裏,我們看到無數懂事勤勞的孩子。當我們在農民家吃飯時,家裏七八歲的孩子常常站在旁邊幫我們盛飯。在田間,我們常常看到撿柴、挑水、放牛的孩童。貴州大學的同學們如同貴州山區的孩子一樣樸實、勤勞。
盡管白天走了一天山路,晚飯後,同學們還互相檢查問卷,寫下一天的觀感,直至深夜。本書所收錄的日記記載了當時同學們所經曆的、所觀察到、所感悟的點點滴滴。
費孝通的名著枟江村經濟枠記錄了他自己對一個村落的風土人情及經濟社會變革的觀察。這本書裏收錄了43位同學的觀察日記。每位視角雖不相同,但都從各個角度活生生展現出中國西南農村在2010年的生活、生產情況。從某種程度講,這是對費孝通學派的一個延續。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我有兩點共鳴。第一,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在一個靜止的農耕社會,大家要互相幫助,抗禦風險,慢慢地在村裏建立起一個關係社會,大家禮尚往來,互相幫助。可是,隨著經濟改革開放,廣大農村在短短幾十年裏出現了巨大的變化。一些人通過打工或創業掙了錢,回家過年送禮時出手也大方起來。可對於收禮的人,這又可能意味著大大加重的負擔。按照風俗,收禮後必須還禮(絕對不能少還)。大家互相競爭,產生了打腫臉充胖子的送禮現象。許多同學的日記中都記載人情禮攀升的現象。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研究課題。為什麼人情禮會攀升這麼快?這種現象對窮人的生活和健康狀況有沒有擠壓?
我的第二點感受是基礎設施對生產、生活太重要了。在幾個偏遠的寨子裏,一年三四個月缺水。許多勞動力花了大量時間在挑水上。沒有水,不光生活不方便,種植、養殖也困難。大多數經濟作物都需要水,沒有穩定的水源,很難靠種植業來發財。養殖業更不容易,要知道豬比人每天喝水還要多。路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基礎設施。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在不通路的寨子裏,我們看到的還是自給自足的傳統農耕社會。一畝三分地什麼都要種一些:玉米、大豆、辣椒等。當然還要養幾隻雞了,否則一年到頭連雞蛋都吃不上了;牛也養一隻,否則連地都耕不了。可一旦有了活物,旱季時又要操心擔水的問題。在這種自給自足的情況下,最缺的就是現金。沒有現金,連最基本的油鹽醬醋都買不起,更別提肉了。而在通路的村莊,牲口已被拖拉機所取代,種植業也逐漸集中在一兩種有比較優勢的作物上。在田裏花的時間少了,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出去到城裏打工。基礎設施如何影響分工是很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英年早逝的楊小凱教授曾致力於發揚光大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同學們日記所描述的貴州農村的情況不正為研究分工理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素材嗎?
最後,我要感謝所有參與調查的同學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同時希望此書能激勵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農村,關注貧困,珍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