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小組是跟著楊老師去岩上村進行調研。岩上村是在半山腰上,大約從長田村步行40多分鍾才到。我們小組共7個人,2個人一組進行問卷調查。從安全和效率考慮,男女搭配分工合作。半山腰上的村寨,鄉村公路是不通到村寨的,隻能沿著狹窄的田間小路走到村寨。蜿蜒的小路盤旋而上,隻能一個人過。對麵來人了,都得停下來找個稍微寬的地方讓路。
我們背著問卷、水、食物、給農戶的盆,爬到半山就累得不行,叫苦不迭的。
既然選擇來了,就應該要吃苦耐勞,看來比想象中的苦得多了。
岩上這個村寨共60多戶人家,我們每天可以調查13~16戶,4天就可以完成任務了。也就是說,我們得走這山路來回8次,路漫漫兮!
一進村口,看到路邊有一口用水泥修建的水井。這個山腰上的村寨,至今為止都還沒有修建公路,沒有用上自來水。飲水問題尤為突出,一年中有大半年是缺水的,從秋冬開始一直缺水到來年的雨季,才有井水可以用。看到水井邊放著好幾隻水桶,我們好奇走過去一看,桶裏沒水,井是幹的,一滴水也沒有。回去的路上,會時常碰到農民背著水壺,牽著馬,馬背上再馱著水壺,然後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到山下大河去挑水。每天如此挑水,往返得花3個小時,吃水太困難了。我們問,為什麼當地政府不撥出資金修建水池呢?農民們無奈地說,修建水池,幫助村民解決飲水問題已經不是一年兩年提到的事情了。可是,政府由於種種原因,加上自然條件等限製,所以至今為止,山腰上幾個村寨的飲水,仍然是沒有落實的大問題。有十幾戶人家,通過各家籌集資金,自己修建安上自來水管,修建水池,才解決了十幾家的飲水問題。可是,沒有集資的農戶,就隻有自己挑水喝了。站在山腰上的村寨裏眺望著遠方,一條大河蜿蜒在群山之間。一條多麼美麗的翠綠彩帶,一汪明淨的水域,卻成了村民美麗的夢,枉費世代相守在大河邊,卻飽受飲水之苦。“守著大河沒水喝”,可望而不可即的悲哀。
(龍成丹2007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