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2章 留守老人和兒童(1 / 1)

今天繼續在岩上村調查,隨著調查的慢慢深入,村民們也都很積極配合,甚至有些還特地放下家裏的其他事情,專門在家等我們的到來。每到一戶農家,都會受到他們熱情的招待,拿出他們自家種的葵花子和花生給我們吃。我們知道,這些瓜果他們平時都舍不得吃,是要留到過年來吃的,可是熱情淳樸的村民們卻不停地往我們的書包塞瓜子,感受著他們那份濃濃的心意,對於我們來說,這不僅是一次調研,更是一次難忘民情意濃的切身體驗。

下午,訪問了一位老奶奶,女兒都已出嫁了,兒子媳婦外出打工沒有回來,外孫女和孫子都是由老奶奶一手撫養。一個體弱多病的老人家,卻要操持這麼一個家庭,照顧兩個幼小的孫子,可想而知生活的辛勞。如今,在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已經成為了農村社會的普遍現象。年輕的都外出務工去了,家裏隻剩下老人和小孩,每年寄錢回家,讓年邁的老人承擔起了生活的重擔,操持家務,照顧小孩。所謂“老有所養”,可是老人為子女忙碌了大半輩子,現在卻還要照顧子女的下一代,依然不停歇地繼續忙碌生活。

農村的留守兒童,從出生不久就與父母千裏相隔。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沒有父母的陪伴,會說的第一聲,已不再是“媽媽”或“爸爸”,而是改成了“爺爺”和“奶奶”。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爸爸媽媽隻是一種特別的代號,而爺爺奶奶才是他們最親近的人,爸爸媽媽是誰?長什麼樣?記憶中從來都沒有過,隻能聽到電話那頭,那個自己叫做“爸爸媽媽”的聲音,看到寄來的衣服和玩具。可是,在孩子懵懂的心靈裏,或許都沒有真正理解爸爸媽媽的含義。最親近的還是爺爺奶奶。父母隻是每年回來一次的遠方親人,會帶來好吃的好玩的。可是,還沒有好好熟悉有父母的感覺,他們又走了,父母成了天下最悲哀的父母,成了孩子心裏和生活中的過客。

每次都會帶些零食,分給村裏的小朋友們。看著他們的灰頭土臉和水靈靈的眼睛,卻看不穿那份天真背後所隱藏的憂傷和無奈,這就是無數留守兒童的共同悲哀吧!父母給了他們生命,卻因為生活的無奈,沒有好好教育他們,沒有給他們童年應有的關心和疼愛。

因為一直是和爺爺奶奶生活,隔代養育存在很多問題。爺爺奶奶對孩子教育的思想,停留在曾經教育孩子父母的方式上,影響孩子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有的老人,是文盲,無法與學校教育配合起來對孩子進行指導。

孩子回家,功課沒人指導,學習成績不好,甚至產生厭學等心理情緒。老人也沒有太多的精力去管教,加上孩子的逆反心理嚴重,這些都會影響留守兒童的教育。

在這些天的調查中,每次問到小孩子的學習情況時,家長都說不知道或是不清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太不上心了。或許,在他們心裏,養個孩子餓不著就行了,讀書受教育不是他們能做到的,交到學校去讓老師教育就行了,學習成績也不去過多的過問。

現在,學費減免了,讀書不用交學費了,很多孩子都可以去上學。可是,隻是能上學還不夠,農村還要加強教學的質量,提高教育的認識水平和教育認知觀念,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教育,和學校一起教育監督好孩子的學習和各方麵的全麵發展,而不是放任自流。

為了發展,為了更好的生活,農村應該認識到教育是農村社會發展的基礎。那些村子裏、公路邊,隨處可見豎立的宣傳牌,“教育是發展的基礎”,“教育是發展的希望”,“富不讀書,富不長久”,“知識改變命運”……這些標語鼓舞著農村發展教育,重視教育。

(龍成丹2007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