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7章 農村教育及小額信貸(1 / 2)

1月20日,我們調研的第一天,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將我們帶入了長田村偏坡自然村。進入寨子,迎接我們的不是群眾的歡迎,而是幾條非常凶狠的老黃狗。接下來,看到的事不得不說,是我始料不及的。

第一戶調查的是馬發文家,他是剛剛另立門戶的,家中也隻有他一個人,和年邁的母親住在一間房子裏。房子是用當地的石頭砌成的簡易房。

對於城裏人而言,它根本就無法遮風擋雨,可是對於他們,這就是他們的家,在這裏生老病死,畫過生命的軌跡。

隨後的調查中,我們一共走訪了8戶農戶。他們的困難是我始料不及的,擔水要到幾公裏外的湖邊,需走這2個小時的山路。沒有大米吃,隻能用苞穀米和酸菜填飽肚子。但小孩汙漬的臉龐上,仍然依稀可見清澈的眼神。他們用怎樣的樂觀精神,一代代的在這裏生存著?而我們隻是刨根問底地了解他們的創傷,我們能做什麼?我們還能做什麼?是不是已經麻木?

1月21日,長田調查的第二天,我們開始分頭調查。我走訪了5位農戶,後來大家又一起走訪了幾戶。沒有太多的感觸,隻有更加的傷感,看著他們紅紅的眼圈,唯一能做的是強忍自己的淚水,故作鎮靜地繼續完成問卷的調查。

楊齊高,已經是67歲。碰見他,是在剛翻過一座山下坡的山路上,瘦弱的身體上背著比他還長、還重的柴。老人家看見我們,停下來,熱情地告訴我們後麵不是偏坡了,沒有人家了,然後帶我們去他家。走在他後麵,我想象著老人家幾十年來風雨無阻地背著沉重的柴禾,走在這條山路上的背影。

幾十年來,他們吃的都是苞穀麵,卻要以此來承擔如此強大的勞動量。我想,67歲的老人,應該是安享晚年的時候了。但是,在這裏,不行。

楊丹,一個五年級非常懂事、聽話的孩子,那小小身軀,真讓我無法想象對於一個正常孩子而言的那份快樂是多麼奢侈。可是,我所做的也隻能是了解她的困境,也隻能希望她能好好學習,將來為自己擺脫這種困境,乞求上天一定保佑這個懂事、乖巧的孩子。

我原以為自己已經是一個不幸的孩子,可是看到他們以後,我想除了珍惜目前,努力奮鬥外,我再也不能感覺到其他更發自內心的感覺了。希望上天能夠眷顧一次這片需要你的土地。

1月22日,轉戰到了長田自然村。不但距離近,而且不用走山路。但是,工作量卻是偏坡的兩倍多。一天走下來,一共走訪的四十多戶中,也發現了很多值得關注的問題。

其中,感觸最深的就是教育問題。長田小學,長田村幾百戶孩子唯一接受教育的地方,卻無法提供基本的知識學習。這裏,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師資短缺,尤其是沒有漢、苗雙語老師。長田小學教師由兩部分構成,來自普定縣城的老師和本村的老師。因為長田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差,來自普定縣城的老師,都是別的小學挑剩下的老師才到這裏。老師們家住縣城,下午3

點就從學校走了,從不給學生輔導,老師都為漢族。而長田的實際情況是,存在很多少數民族比如苗族孩子,他們無法聽懂漢語。老師的授課,甚至連每天的作業內容都無法聽懂。本村老師也有一部分,據村民反映,這部分老師相對要好點,但卻是沒有報酬的。一個沒有報酬激勵的教學製度,如何來保證村裏的孩子能夠接受到基本的教育和文化知識?大多數孩子的考試成績都是幾分,二三十分。如此,會給這些孩子,這些孩子長大後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帶來什麼?

透過孩子害羞的臉龐,可以明白,貧困帶來的更多是做人尊嚴的喪失。

再加以教育的缺失,使得他們失去了與這個社會融合的機會。在這裏,我相信,“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1月23日,在長田的工作重點轉向了掃尾,對剩下的近20戶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