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S晚間新聞主持人丹·拉瑟曾經說過:電視新聞需要“瞬間”,一條電視新聞中至少應該有兩到三個“瞬間”。何謂“瞬間”?拉瑟解釋說,就是讓電視觀眾看到新聞事件的同時,能感覺到它,嗅到它,知道它。
2013年7月24日,湖北衛視的《湖北新聞》欄目播出了一組特別報道——《總書記就在我身邊》。因為就在兩天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傳統的報道肯定是一種時政新聞的手法。但是這則特別報道則對習總書記走過的地方做了回訪,還原了許多個瞬間。比如在《總書記就在我身邊——中國光穀的第二次相遇》中,董國華回憶說:“當我介紹完了以後,總書記已經從這個展台走過去了,但是總書記停下腳步,回過頭來,往後又走了兩步,來跟我握手,說再見。說你們做得不錯。我非常感動。”這段細節都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瞬間,讓人們感受到了他們口中的“感動”。如果沒有精心地策劃,這樣的細節是采訪不出來的。
3、人永遠是主角。
繼中央電視台的《生活空間》,電視界已經形成了一個成熟的創作方法。簡言之,就是:新聞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個性化。也就是說,人永遠是新聞的主角。如何發掘一個有個性的人物呢?這個時候就需要策劃。比如“9.11”一周年,《20/20》欄目策劃了一期節目,叫《嬰兒聚會》。他們完全可以找到這些“9.11”遇難者的孤兒寡母,進行一個個的采訪。但是編導策劃了一個紐約世貿中心遺址的聚會,通過這種方式講故事,這就是策劃的結果。
三、電視敘事結構中的
策劃技巧
當我們把采訪回來的故事素材,拿回來準備“下鍋”的時候,這才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如何講?這是策劃的重要部分。
1、放大衝突,架構故事。
最經典的報道結構是倒金字塔式的結構。衝突不隻是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還包括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我之間的衝突,比如《新聞調查》中的《乙肝歧視》、《與神話較量的人》等等。甚至還包括新聞事件與觀眾固有理念的衝突。
2、製造懸念,用懸念推動故事發展。
所謂懸念,就是通過抖包袱,讓觀眾更長時間地停留。這種方式適合於新聞事件親曆記、新聞故事等事件曲折、人物命運感強的報道。懸念的設置有幾個技巧:還原未知狀態,限製信息流動;放大知識盲點,提出疑問巧設伏筆;交叉剪輯,延緩提供答案。
3、突出情感,製造共感。
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一個雙目失明的乞丐沿街乞討,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我看不見!”但是每天所得甚少。有一天,大詩人拜倫走過,提筆在牌子上添了幾個字,一時行人紛紛解囊。他添的字是:春天來了——“春天來了,我看不見!”[4]這句話設置了一個春天的場景,製造出一種共感,才讓人們對眼前的盲人產生了深深的憐憫。所以在新聞拍攝中,也需要這樣的策劃,給報道“畫龍點睛”。
4、控製節奏,化繁為簡。
新聞中,如果全是溫情的細節,會讓人覺得冗長拖遝;如果全是緊張的畫麵,會讓人感覺緊張煩躁。好萊塢電影的要求是:7分鍾必須有個高潮。所以新聞也要在該慢的時候慢,該快的時候快,該放的時候放,該收的時候收。有張有弛地吸引觀眾看下去。
四、結語
說到底,創新是新聞策劃的核心,策劃就是要用創新的方式,來實現“點石成金”、“化璞為玉”的效果。最終才能在新媒體日益發達的今天,在電視新聞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突出重圍,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