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中無處不在的策劃理念
論道
作者:梁雲
一、電視策劃人的到來
世紀之交,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智鋒在一次訪談中做出預測:電視策劃人的時代將到來[1]。他認為,中國電視傳播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經曆了製作人時代——製片人時代——策劃人時代的演變。在製作人時代,電視撰稿人很牛,因為一個電視片是否有品質,看的是解說詞。比如《絲綢之路》、《話說長江》。在製片人時代,電視開始用畫麵說話,比如打開電視紀實先河的《望長城》,以及一批電視節目《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而今天,電視與市場關係更加緊密,“策劃”成了主角,策劃人時代已經到來。原來的“記者”,現在又叫“編導”;製片人,需要“策劃人”給欄目出點子;而“策劃人”也成為一個職業而存在。因為在電視頻道資源由稀缺變為過剩,電視信息獨家已經變得幾乎不太可能,電視傳播的物理屬性進一步被稀釋了之後,電視產品的傳播力就仰仗“策劃”這種新的力量。
“策劃人”的出現讓策劃在電視節目中無處不在。筆者暫且拋開市場推廣方麵,以及娛樂節目和專題節目的策劃,來重點談新聞節目當中的策劃。
首先,在電視新聞欄目的出生階段,需要策劃人,他們不光懂得電視運作,了解受眾需求,更有智慧的頭腦,能夠準確地把握受眾定位,確定欄目的收視興奮點。其次,在欄目的運行當中,他們通過研究每一分每一秒的收視率,去探究電視機前的受眾表情,哪一個選題的收視率處在高峰,而且是一路向上;而哪一類選題的收視率是下滑的。如此滲透到每一個環節,可以說,“策劃”已經不僅是一個職業,更是一種做電視的理念。
二、如何帶著策劃理念做新聞?
在業界曾經有過一場“新聞策劃與新聞事實之爭”。質疑者認為,新聞策劃有了人為的因素,破壞了“新聞真實性”這個靈魂。因此,在談新聞策劃之前,需要先掌握幾個原則。
首先,新聞策劃是指對新聞事件如何進行報道,進行分析、構思,經過反複醞釀、調整,從多個報道方案中優選出最佳報道方案來加以實施,以達到一定的報道目標、實現預期的傳播效果的過程[2]。從這個定義中看,先有新聞,再有策劃。失去了新聞真實性的靈魂,“新聞策劃”變成“策劃新聞”。
其次,新聞策劃就是要放大傳播力,但是新聞價值仍舊來自新聞事實本身。不能“小題大做”,為策劃而策劃,變質為“新聞炒作”。
在這兩個原則的基礎上,筆者將按照新聞的製作流程,來探討如何帶著策劃理念來做新聞。
1、否定自己,創新角度。
新聞基本分為三種類型:事件類、現象類和主題類。
在前期策劃中,列出幾種拍攝方案,然後否定它。提前策劃,就是為了創新,如果還沒有到現場,就可以想到這條新聞是什麼樣的,就絕對不要按照這樣的策劃執行,即:我不知道我想要什麼,但是我知道我絕對不要什麼。否定後再思考:從哪個角度報道會更有吸引力?比如有一個主題報道,背景是農民稅收減免。按照通常的做法,記者會找一個農民做典型,然後計算稅收減免了多少錢,這些錢能如何改善生活等等。但是有一個記者通過采訪發現有一個青年女子,在談到她與村幹部的關係時說,從前因為她是欠稅大戶,村幹部老向她要稅款,她見了村幹部就躲著走。但是現在國家減免了稅收,她主動和村幹部親近了。所以他的報道就另辟蹊徑,叫《XXX不用躲村幹部了》[3]。
2、把握細節,留住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