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胸中的火焰一直保持燃燒(2 / 3)

《好萊塢報道》:《紙牌屋》的劇集運作人鮑爾·威利蒙曾透露過,他們本來沒想安排你的人物走上從政之路,是你把彼特·魯索這個人物演活了,才改變了他們的想法?

寇瑞·斯托爾:我可不想背上劇透的罪名,但基本的故事脈絡沒有改變,隻是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了。我的角色注定要經曆不平凡的事件,但是他們強化了這個過程,有點“走得越高跌得越狠”的意味。我個人認為比起電影,《紙牌屋》更像一部戲劇。六個半月時間,我都沉浸在這個人物裏。能認識跟我合作的搭檔是寶貴的機會,在我們正式開拍之前這部劇的編劇已寫好了13集的劇本,比起拍電影的經曆,我覺得自己在劇裏更得心應手。

《好萊塢報道》:你們通常會如何評估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現?

傑夫·丹尼爾斯:我不是很在意。收工的時候知道自己盡力了,就足夠了。我不需要有人來告訴我好還是不好,我自己心裏有數。一部戲出來,一定會有人不喜歡,有些可能因為政治原因,有些可能不是。總之我對個人極端情緒化的反饋一點都不在意。

約翰·斯拉特裏:同感。有些人經常一驚一乍地喊“這片子一定能吸引眼球”,結果到底怎樣我完全不在意;事實上他們也從未猜對過。

《好萊塢報道》:約翰,你預想過《廣告狂人》會如此成功嗎?

約翰·斯拉特裏:拍完試播集之後我們足足等了一年半時間。那部劇也是AMC頻道的第一部劇。我們都深知《廣告狂人》的故事是一流的,但還是不免擔心過於小眾會讓它無人問津。節目最開始播出的時間,都精心安排在方便家庭錄像的時段,在視頻點播上的推廣也是考慮到觀眾自行安排收看的便利。前車之鑒告訴我們,如果觀眾隻是在中段偶然看到某部劇,很可能會讓他們覺得“我完全看不明白,還是算了”。我們盡力通過其他渠道加大觀眾“從頭看”的可能。事實最後證明我們成功了。誰都希望做觀眾愛看的電視劇,我得說這是一種積極的體驗。

凱文·貝肯:關於電視劇集很奇妙的一件事就是,你有機會一直演下去,拍電影可能需要用八個月時間,且真正表演的時間屈指可數。我想我們所有人都很享受表演的過程。

曼迪·帕廷金:反正我永遠不會厭倦。

凱文·貝肯:拍電視劇時,你會一邊跟人抱怨“我已經連續工作16個小時,整整拍了10頁劇本”,一邊自己在心裏大喊:“啊,這感覺太爽了!”

《好萊塢報道》:說說你們最慘的試鏡經曆?

傑夫·丹尼爾斯:還真有!

凱文·貝肯:我有過一次非常糟糕的經曆。上世紀70年代,在54俱樂部還沒有關閉之前,我去那裏應聘表演,那會兒我可是一點名氣都沒有。

曼迪·帕廷金:他們讓你進去了?

凱文·貝肯:穿對鞋子就行,俱樂部創始人史提夫·盧博會留心觀察你穿的鞋。有一次我的經紀人讓我去那裏找一個音樂劇製片人,他說我隻要唱幾句當時流行的曲子就可以,我選了一首叫《我愛夜生活》的歌。那時我隻有18歲,隻知道跟著錄音帶哼唱,連試鏡需要曲譜都不知道,麵試當天我跑到唱片公司去討曲譜,卻沒發現我自己練習時用的調子比譜子要高八度。麵試時伴奏一出來,我就知道自己完蛋了。

《好萊塢報道》:後來他們有沒有再給你試鏡的機會?

凱文·貝肯:之後54俱樂部就關閉了,即便沒有關閉,我想他們應該也不會要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