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基礎較為雄厚,隻要政府能夠實行有利的宏觀經濟政策,國內經濟增長仍能得到較快恢複。縱觀全局,俄羅斯政府近年來大幅降低各領域投資的行政門檻,營商環境得到持續改善,普京政府如能將西方經濟製裁的壓力轉化為國內經濟結構多元化調整的動力,那麼俄羅斯經濟長期增長的前景依然指日可待。從經濟基本麵看,南非不僅自然資源豐富,金融和銀行業的基礎也相當雄厚,第三產業發達,政局亦比較穩定,目前南非政府正在加大力度實施“工業政策行動計劃”和“基礎設施發展計劃”,促進高附加值和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改變對初級產品的過度依賴。因此,南非經濟雖然不會出現高速喜人的增長奇跡,但趨勢總體向好,前景樂觀。
2.金磚國家抗金融風險能力提高。
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金磚國家的應變能力已大為增強,經濟實力更足,外彙儲備比較雄厚,金融體係大有改觀,經常賬戶大為改善,較之亞洲金融危機時期有了更多的政策選擇,已具備較為過硬的抵禦金融衝擊的能力。長期以來,金磚諸國均成功實現了盡頭甚猛的經濟增長,資本流動構成也較亞洲金融危機之前更健全。流入金磚國家的超過一半資金為股權資本,其中很多為直接投資。而且,大部分金磚國家都采取了浮動彙率製度,認為無須將彙率保持在某一固定水平,這為資本流動逆轉提供了緩衝。在20世紀90年代發生亞洲金融危機時,很多新興經濟體實行固定彙率製,從而麵臨被動局麵。此外,金磚國家在必要時還可以采取各種措施來控製資本流動。但在20世紀90年代,IMF禁止各國進行資本管製。目前,金磚國家均擁有高額的儲備資產,其中中國外彙儲備高達3.5萬億美元。中國經濟並未受到多大新興市場金融動蕩的影響,彙市、股市表現相對平穩,經濟增長處於合理區間。
3.金磚國家內需潛力巨大。
前文曾指出金磚國家基礎設施投資和內需不足,可這也正是其發展潛力之所在。金磚成員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人口眾多,國內市場巨大,在世界經濟緩慢複蘇的大環境中它們更具一種靈活性。一如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中提出的最基本的觀點:市場規模決定經濟發展。金磚成員總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42%,國土麵積占世界近30%,經濟總量超過全球的21%,對外貿易總額超過全球的16%。這些國家足夠大的市場規模決定了其可以容納更多的社會分工和更高的專業程度,這將促進技術進步,從而推動社會生產率提高和經濟發展。未來金磚國家的教育、社會福利投資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對各自內需的拉動將是巨大的。就中國而言,單是地鐵建設一項就令全球歎為觀止。截至2014年年底,中國地鐵總裏程已達2900公裏,僅上海市就達548公裏,超過了有著百年曆史的倫敦地鐵。到2020年,中國地鐵總裏程將達到4200公裏。擁有遼闊亞洲國土的俄羅斯正在掀起遠東大開發熱潮。作為非洲區域經濟合作領導者的南非,擁有強有力的市場支撐,新興的中產階級也將為該國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4.務實合作增添新的正能量。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金磚國家”早已成為擁有密密實實合作內容的一股國際經濟力量,而不再是幾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簡單集合。從多邊角度看,2014年以來,金磚成員繼續傾力建設一體化大市場、金融大流通、人文大交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取得了諸多顯著成果。2014在7月在巴西福塔萊薩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開啟了新一輪金磚務實合作進程,成員國建立了新開發銀行、應急儲備安排兩大金融機製。新開發銀行旨在為金磚國家以及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發展項目籌措資金;初始資金規模為1000億美元的應急儲備安排旨在幫助成員國應對短期流動性壓力。這兩大舉措不僅標誌著金磚國家推動國際金融架構變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也標誌著金磚國家合作由此進入了機製化建設的實質性階段。此外,金磚國家還製訂了涵蓋財金、經貿、農業、科技、衛生等諸多領域的合作行動計劃,包括國家開發銀行聯合融資、工商企業合作、經貿聯絡組等重點經濟合作項目,這些項目的逐漸落實將為金磚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