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也證明,強壓貿易夥伴貨幣大幅升值並不能解決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美國在20世紀曾力壓德國、日本和中國台灣在短期內將其各自貨幣升值40%~64%,但多年來,美國對德國、日本和中國台灣的貿易逆差仍在擴大。同樣,自2005年7月“彙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升值30%,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仍繼續增加,人民幣升值對減少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未起任何作用。據中國海關統計,2014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2370億美元,創曆史新高。
2010年,阿根廷經濟學家裏卡多·阿裏亞索發表文章稱,美國政府指責人民幣彙率低估造成世界經濟不平衡,實際上世界經濟正在趨於平衡之中,並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因為美國等出現嚴重財政赤字的國家正在減少開支,而中國等儲蓄率偏高的國家正在增加支出。部分美國國會議員威脅以“操控彙率”為由對中國實施貿易製裁,限製部分中國產品的出口,並大幅提高進口關稅,這些措施一旦付諸實施,受到嚴重傷害的將是包括美國經濟在內的世界經濟。如果美國對中國實施貿易製裁,中國完全有理由采取反製措施。如果中國拋售美國國債,美國將被迫提高利率,美元將變得非常脆弱,全球金融市場會再次陷入劇烈震蕩。因此,迫使中國將人民幣大幅升值是“粗魯而且糟糕的做法”。確保人民幣彙率的基本穩定,鼓勵中國擴大內需和支出將使世界經濟受益。阿裏亞索警告,如果美國政府屈從於國內政治壓力在人民幣彙率問題上貿然行事,將會導致世界經濟複蘇進程徹底逆轉,世界經濟將為擺脫低迷付出更大代價。
2.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是美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全球化的產物。
不可否認,中美之間的確存在貿易不平衡問題。但關鍵是,中美貿易不平衡是由於美國的財政政策和消費儲蓄習慣、中美兩國宏觀經濟結構的階段性差異、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限製等原因造成的,人民幣彙率並非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根源。人民幣低估導致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這僅是問題的表象。導致中國產品價格低廉的原因主要是其他一些因素,如中國的低勞動力工資及低環保成本等。美國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認為,在對美中貿易認識問題上,美國國內存在的最大誤區就是,一些人認為人民幣低估是造成美國貿易赤字並阻礙更多美國產品銷往中國的直接原因;盡管中國的確有加快彙率市場化改革的需要,但人民幣彙率問題絕非美中貿易的關鍵問題,彙率並非影響美國產品在中國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結構調整、產業轉移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然。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推動下,全球分工格局有了新的變化,美國成為全球研發中心,全球製造業中心則向外圍國家轉移。美國由工業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美國等發達國家將紡織品等產業轉移到中國,是數十年來世界範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延續。這些產業之所以轉移到中國,並不是緣於中國的彙率優勢,而是因為中國有大量廉價勞動力,這是中國在世界經濟產業鏈中的比較優勢。“中國製造”並非是從美國人手裏搶走市場份額,而隻是“墨西哥製造”、“韓國製造”等的替代品而已。如果人民幣升值,美國商人就會尋找下一個更便宜的地方去采購和投資,其他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便會出口到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表示,彙率調整,尤其是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彙率調整,不會對解決美國的多邊貿易逆差有太大幫助。以紡織品和服裝為例,如果美國不從中國進口,可能會從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國進口,因此人民幣升值不會對美國的全球貿易地位造成影響,對美國的就業也不會有太大幫助。可見,即使人民幣升值,相關勞動密集型產業也不會重新回到美國。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幣升值不但不能挽救美國的製造業,反而可能會影響到美國其他行業的就業水平。因為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中國將大幅減少購買美國資產,來自中國的巨額資本流入一旦減少,美國將麵臨利率上調壓力,屆時就業形勢將惡化。美國凱托研究所認為,強勢人民幣對美國經濟和製造業而言並非良藥,如果美國以提高中國產品的關稅來強迫人民幣升值,將是一個“巨大錯誤”,因為其最直接的後果是美國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勢必增加消費者負擔,影響美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