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運用專門方法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麵、綜合、連續、係統的核算和監督,提供會計信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逐步開始預測、決策、控製和分析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會計可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部分。
財務會計:編製會計報表,為企業內部和外部用戶提供信息。財務會計的信息是提供廣泛的用戶。其重點在於報告財務狀況和營運狀況。
管理會計:主要是對企業的管理層提供信息,作為企業內部各部門進行決策的依據。沒有標準的模式、不受會計準則的控製。
會計的職能主要是反映和控製經濟活動過程,保證會計信息的合法、真實、準確和完整,為管理經濟提供必要的財務資料,並參與決策,謀求最佳的經濟效益。
財務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根據財經法規製度,按照財務管理的原則,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係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簡單地說,財務管理是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係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
會計與財務管理在一部分人眼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那就來看看這部分人眼中的會計與財務管理的區別。
1.工作側重點不同
會計的側重點在於根據日常的業務記錄、登記賬簿,定期編製有關的會計報表,向企業外界具有經濟利害關係的團體、個人報告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其具體目標主要為企業外界服務,財務會計又可稱為“外部會計”。
而財務管理的側重點在於針對企業經營管理遇到的特定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以便向企業內部各級管理人員提供預測決策和控製考核所需要的信息資料,其具體目標主要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管理會計又可稱為“內部會計”。
2.工作主體的層次不同
會計的工作主體往往隻有一個層次,即主要以整個企業為工作主體,從而能夠適應財務會計所特別強調的完整反映監督整個經濟過程的要求,並且不能遺漏會計主體的任何會計要素。
而財務管理的工作主體可分為多層次,它既可以是整個企業的主體,又可以將企業內部的局部區域或個別部門甚至某一管理環節作為工作的主體。
3.作用時效不同
會計的作用時效主要在於反映過去,無論是強調客觀性原則,還是堅持曆史成本原則,都可以證明其反映的隻能是過去實際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因此,會計實質上屬於算“呆賬”的“報賬型會計”。
而財務管理的作用時效不僅限於分析過去,而且還在於能動地利用會計的資料進行預測和規劃未來,同時控製現在,從而橫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態。財務管理麵向未來的作用時效擺在第一位,而分析過去是為了控製現在和更好地指導未來。因此,財務管理實質上屬於算“活”的“經營型會計”。
4.遵循的原則、標準不同
會計工作必須嚴格遵守《企業會計準則》和行業統一會計製度,以保證所提供的財務信息報表在時間上的一致性和空間上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