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個世紀相交之際,中國金融時報理論部發起關於中國金融科學的專題討論,邀請筆者參加,本文是當時提交的論文,1997年西南財大收入了該校彙編的論文集。
中國金融改革與金融發展已經走過了18年的曆程,經曆過很多艱難曲折,也取得過輝煌的成功,積累了不少正反兩方麵的經驗和教訓,為當前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總結提供了廣泛的素材。中國當前的金融改革與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曆史關頭,一方麵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曆史潮流已經勢不可擋,特別是擴大對外開放的形勢正在提出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麵是傳統舊體製的矛盾還在加深,潛伏著嚴重的危機,這些都對當前的金融理論研究提出了緊迫的任務,要求中國的金融學子為之奮起,為之努力。
建設中國的金融科學,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範圍。根據中國金融的曆史和現狀、理論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以及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的實踐,借鑒國際的經驗,可對中國金融科學的定義範圍提出兩個基本的規則:(1)要以中國的金融製度和理論實踐作為基本的研究對象;(2)至少應該包括貨幣銀行學、貨幣經濟學和金融管理學三門基礎理論。金融科學雖然有很強的基礎理論特點,但是在經濟類學科的分類中,仍然隻能屬於應用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類學問,自然可以也應該包括明顯的國別特點。所以,中國的金融科學當然要以中國金融的曆史和現狀、中國金融的改革與發展作為基本的理論闡述和研究對象。但是,立足於中國金融的實際,並不是要否定基本的原理和規律,而是還要對世界各國金融有共性的東西,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實行拿來主義,為我所用,加快中國金融科學的發展,服務於中國的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的事業。
金融學,按傳統的詞義解釋,應該定義為與銀行有關的學問,英文為 Banking;或者定義為貨幣資金的融通,英文為Financing,二者合起來為貨幣銀行學,中國的集中計劃經濟體製曾經排斥銀行的作用,所以又曾把貨幣銀行學改為貨幣信用學,都是大學本科金融專業的必修課程。貨幣銀行學的內容包括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貨幣製度的構成要素、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國際金融關係等。在英國的大學裏,貨幣銀行學課程最常用的參考教材是J。L。漢森著作的《貨幣理論與實踐》(參考中國金融出版社 1988年譯本)。在美國的大學,比較普遍采用的參考教材是托馬斯·梅耶等人著作的《貨幣、銀行與經濟》,也譯成《貨幣經濟學》(參考上海三聯出版社1988年的譯本和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0年的譯本)。與這些參考書的內容相比,中國的貨幣銀行學教程明顯缺少了貨幣經濟理論的內容。80年代初期,中國的大學裏,金融專業還曾開設《貨幣流通與計劃管理》的課程,講授對現金發行和流通的計劃控製,內容十分簡單,因為不適合市場經濟的實際,不久就停止了,但也沒有任何新的適應市場經濟的理論來取代。中國近幾年的貨幣政策實踐表明,運用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不能沒有理論研究的準備和指導,所以在貨幣銀行學之上還必須有一門貨幣經濟學來彌補理論研究的空白。貨幣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貨幣政策的宏觀經濟調控,包括政策變量、宏觀經濟目標和二者之間的關係。由於中國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一直有一個省略貨幣因素的基本假定,很難充當貨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中國的貨幣經濟學就還要為自己補上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內容,闡明國民經濟的各種貨幣性質和貨幣政策賴以發揮作用的社會基礎。金融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政府主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監督管理、金融體係和金融市場的內部組織結構、金融法規建設、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的內部管理和市場策略,等等,既是經濟管理的科學方法在金融管理方麵的應用,也是金融立法、金融政策、金融製度改革與建設的理論基礎和指導。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有特殊的地位,也是高風險經營的行業,貨幣和銀行的穩定直接關係到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近幾年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也從正反兩個方麵充分證明了科學管理的必要,因此,根據實踐發展的要求,建設中國的金融科學極有必要增加金融管理學的內容,而在貨幣銀行學和貨幣經濟學無法包容這些內容的前提下,就有必要成為一門獨立的金融科學的基礎理論。金融科學有了這樣三門基礎理論,其他的各個曆史研究和專業技術分支也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