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神秘食材的食神梁子庚
人物
作者:王新同
蜀中山珍,得來不易
2004年,梁子庚在上海創建了黃浦會中餐館,後來又創建了JL創意餐飲概念工作室。讓梁子庚開心的是,在地大物博的中國,不管是路邊小吃店,還是鄉村農家樂,都能發現他從未見過的大量食材。每見到一種新的食材,創作的靈感也如泉水般源源不斷湧來。
一天,他與法國朋友閑談中得知,四川瓦屋山密林中的竹筍很棒,但因山高路險非常難尋,可謂名貴稀有。當地村民身披蓑衣,頭戴鬥笠,鑽進深山采竹筍。這個形象在梁子庚腦中太久,他決定要去一探究竟。
時間正好是產季,幾經周折才找到一位山民大嫂做向導,一開始她擔心梁子庚不能跟上她的腳步,以及下雨山路濕滑危險、林中容易迷路等等,拒絕帶他去挖筍。梁子庚費了很大勁才說服她。
第二天清晨6點多,梁子庚終於披上蓑衣往深山前進。李大姐走山路,像山羊一樣輕巧,小步子銜接很快,不喘不停。山路草叢齊膝,踩下去布滿泥巴,很容易打滑,其間還夾雜著尖銳的大石,走不好就摔倒。旁邊是山穀和吼叫的河流,摔下去不是鬧著玩兒的。
步行兩個多小時,才抵達最近的一片竹林。竹林密得像筷籠裏的筷子,鑽進去劈啪打在臉上,像迷宮似的。一旦失去方向感,隻能憑地麵和竹子生長的夾角,知道自己是在上山還是下山。如果隻顧挖筍,搞不好鑽到山崖邊也不知道,踩下去不可想象,所以挖筍時李大姐不時喊話,每次聽到她的聲音,必須是從梁子庚右方傳來才安全。如果他鑽到她右邊,聲音由左邊傳來,就離懸崖很近了。
穿蓑衣鑽在林子裏,不怕露水雨淋,也不怕植物掛衣服,如果有帶刺的植物抓住了蓑衣,一扭肩膀,就甩了開。梁子庚用隨身的小刀,挖出自己的第一次收成。挖了一天,梁子庚隻采得李大姐的十分之一,多數還被評定為不合格品。他卻同樣高興得合不攏嘴。
為梁子庚示範筍幹製作的是曹大姐。泉水浸煮,篩選分級,一切都是純天然的材料,純手工的工序。洗淨鮮筍,挑出生蟲的,將筍最下麵的老根削去,留下嫩的部分,下鍋去煮。煮好後即刻烘烤。這個環節最費力,需要連續烘烤24小時不能停火,一般都是曹大姐夫妻二人輪班烤製一整天,量大時需要周圍的親戚幫忙。15~18斤的鮮筍,隻能烤製1斤幹筍,還不算丟棄的部分。
尋訪鬆茸
鬆茸是雲南最名貴稀有的菌類,往往需要到海拔25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且必須是夏季一陣猛烈的大雨之後,次日暖陽晴空時才能覓到。為了目睹鬆茸這種神秘“仙子”的芳容,梁子庚逢人便打聽有關“探寶”路線,請教最佳成行日期。
2011年7月,梁子庚飛抵雲南,在一家酒店住下。等了好幾天,終於盼來雨後初晴的那一刻。進入林地,一路上當地的農民大叔總是提醒他要注意有鬆草的地方,因為不熟悉地形的人,很容易就踩踏破壞了幼菌童茸,那損失就大了。梁子庚大汗淋漓地在深山老林裏苦苦尋覓了大半天,卻連鬆茸的影子也沒見到。
雨後太陽曬出的熱氣以及泥土味和鬆樹味混雜的濃鬱味道向梁子庚迎麵襲來,同行的朋友怕他中暑,安慰他空跑一趟是常事,勸他打道回府。他執意堅持:“鬆茸在考驗我的誠意,怎麼會這麼快來見我?我對它要尊重再尊重,直至感化它。”
有趣的是,山民們在挖掘鬆茸時都用一根小木棍,用它將草叢枯葉中的鬆茸撥開,從根部撬出捧在手中,動作很小心。而不是用像鐵鏟那種常見的勞動工具。他們普遍認為金屬物成分與鬆茸接觸會起氧化反應,讓鬆茸變黑,造成營養成分的破壞;有的認為金屬物挖掘會汙染土壤,影響鬆茸的生長;還有農民認為金屬為異物,與山林生息相克,使用利器是犯忌。雖然說法不一,但可以看出,當地菌農對鬆茸備加嗬護,對它所生長的土地充滿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