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時後,當他小心翼翼地扒開一層厚厚的半腐爛幹枯的樹葉和鬆針時,驚喜出現了:鬆茸菌猶抱鬆樹半遮麵。梁子庚緊握菌柄,輕輕一提,雪白的根就整個露了出來。梁子庚抑製不住興奮,在山上大叫:“快來看,鬆茸仙女下凡了。”朋友聞聲圍了過來:“菌是有窩的,如果發現一個,周圍往往有一群。”果然,梁子庚在鬆樹下那一片蓬鬆的苔蘚邊又發現歪歪扭扭擠著的一處鬆茸菌。“這就是緣分啊!”梁子庚興奮得像個孩子。當地彝族老鄉告訴他,鬆茸采摘後,要用嫩葉包裹,以保持鮮美的氣息。
當地人流行吃涼拌鬆茸,他見了竟有點微微的心痛,感覺對鬆茸太不敬了。那醬汁酸中帶辣,而全生的鬆茸無法將其珍貴的特質完全發揮出來。“假設把鬆茸微微烤一下,釋放其香氣,再用較為平和的醬汁搭配,會不會讓這個鬆茸仙女的氣質脫穎而出?”
創意的火花一旦被點燃便綻放到極致。他用當地的小炭爐烤鬆茸,再用微火燉鬆茸湯,最後用大火清炒鬆茸。這“鬆茸三重奏”將菌子原來的香氣、口味、特性通過三重火完全釋放出來,朋友吃了讚不絕口。這道“鬆茸三重奏”日後成了梁子庚的招牌菜。
就這樣,梁子庚一邊旅行,一邊尋找著健康美味的食材。每一樣食材,他都堅持去當地問個清楚,盡力比較,盡多試吃。比如郫縣豆瓣醬,乃明末清初陳氏所創,有300多年曆史。製作過程中,隻要不下雨,就得開著蓋子翻曬,用杵棍經常翻動。24小時看守,略有下雨的跡象,即刻全部蓋上蓋子。遇到連日陰雨天,也要由一人撐起蓋子,另一人翻醬,翻完一缸馬上蓋起來,再翻下一缸。2年期的豆瓣醬要辛苦地與豆瓣較勁700多天;5年期更要照料它1800多天,中途隻要有一絲懈怠,豆瓣醬就會壞掉。這些知識,又讓他大開眼界!
生活點滴創意
2012年金秋時節,梁子庚去到浙江省金華市郊區,目不轉睛地盯著一位老婆婆正在清洗的蔬菜。老婆婆抬頭望他:“怎麼,您要找人?”梁子庚笑了:“我是想問您清洗的是什麼菜?”“哦,這叫芋頭梗。” 梁子庚有些詫異,他在雲南尋訪食材時,第一次見到的芋頭梗是粉紅色的長條,怎麼到這裏就變成了純白色的圓柱形?看來,食材產地不同,形狀材質也不同,他又發現了一塊新大陸。
老婆婆慷慨地送了他一捆:“這是自家種的,你拿回去用水煮沸後清炒著吃吧,可以化痰和胃。”梁子庚回到上海,用老婆婆教的方法炮製後大飽口福。但他意猶未盡:這清炒著吃是脆脆的,能不能換幾種方法吃呢?肉燜芋梗、芋梗鯰魚煲,味道雖說不錯,但感覺這樣的創意隻夠80分。
當晚出去散步。一個賣腐乳的紅衣小女孩帶來了靈感,一盤紅腐乳京醬蔥爆芋梗誕生了。綠葉紅花映襯著白美人,他一嚐,酸酸的,滑滑的、很爽口,不禁自言自語:“芋梗呀芋梗,我總算沒有辜負你!”
因為工作的關係,梁子庚基本上兩三年到一個國家到處走動,了解那個地方的食物、曆史、人文、生活方式。“更何況我有個習慣,喜歡做筆記,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把食物啊環境啊拍些照片,日積月累起來,也能給自己一些靈感與參考。”保持良好新鮮的胃口,到處發現美食,把生活點滴化作創意,讓他如癡如醉。
責編/夏漪(@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