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緒論(1 / 3)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自1840年之後開始的中國早期現代化空間進程的主要特點是,首先發端於沿海港口城市,然後再沿著重要的交通線向廣大的內陸擴展,沿海港口城市長期以來又通過港口和航運,連接世界和內地。港口在沿海城市、沿海地區乃至全國的現代化空間進程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與此同時,近代開埠之後中國的港口體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世紀50年代,上海港取代廣州港,成為中國的外貿中心。此後,香港依托良好的區位條件和自由港的製度優勢成為中國南部的轉運中心,漢口、天津、大連等港口也發展迅速。除了這些位於中國南部、中部和北部的港口異軍突起外,相鄰港口之間的空間關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的後來居上,發展為區域乃至全國的重要港口;有的漸趨衰微,重要性不斷下降。港口空間關係的演變,直接影響了港口乃至港口城市以及所在區域的發展。

作為本書研究對象的近代上海、寧波兩港的空間關係,是中國近代相鄰港口空間關係演變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上海港和寧波港在開埠前後的重要地位與開埠後各自地位的明顯變化,兩港空間關係的演變影響深遠,引人注目。

長期以來,寧波港在長江三角洲及其周圍地區的港口體係中占有重要地位。直到清中葉之前,上海港的地位都比寧波港低,上海的城市規模乃至建築、外貌、富裕等程度均不如寧波。嘉慶年間,上海港開始崛起。1843年11月17日上海開埠之後,上海港的發展更加迅猛,到20世紀20年代已經位居全球港口第六位。

1844年1月1日正式開埠通商,但對外貿易進展不快,1845年,在寧波傳教的英國人施美夫認為:“種種跡象表明,寧波正在迅速地失去往日的繁華與重要性。”1850年,英國駐華公使文翰曾建議用寧波和福州來換杭州、蘇州和鎮江等三個“內地”口岸,隻是由於英國商務監督德庇時不讚同完全放棄寧波,想把寧波作為一個所有貿易都操縱在中國人手裏的“外港”的典型,從而對主要市場——上海起輔助作用而作罷。

早在20世紀初,日本東亞同文會所編的《中國經濟全書》就已注意到兩地在開埠前後的不同命運,上海港“其位置扼揚子江之咽喉,當南北交通之要衝,逐日趨於發達,而寧波則反之。蓋上海開港以前,中國中部之外國貿易,以寧波為樞要,寧波商人以其民船再輸入內地,以握內外商業之權。至上海發達,交通較寧波為便,外國商人漸集中於此,遂致招寧波商業之衰頹,寧波之商業,漸盡為上海所奪”。《全國商埠考察記》也認為寧波的商業“在未開埠以前,繁盛甲於全國。自從五口通商實行之後,上海港辟,商業就為上海所奪,日漸衰敗。到了杭州開埠,滬杭之間,交通便利,寧波的通商範圍,日小一日了”。

近代上海港的迅速崛起和寧波港的相對停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兩港之間的空間關係也隨之發生變化。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的港口地理學(Port Geography)對港口之間的空間關係也相當重視,同一港口體係內相鄰港口之間的競爭及其所形成的空間關係一直是西方學者研究的重點。在一個同質的港口體係中,一個港口的興衰必然會影響相鄰港口的發展,相鄰港口之間的競爭、互動以及形成機製是最近西方港口地理學界研究的熱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日漸融入世界經濟,現代化建設迅猛發展,港口和港口城市在經濟中居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相鄰港口空間關係正經曆新的變化,其對各港口、港口城市與區域經濟的影響日益明顯。在此背景下,我國地理學界注意到最近一二十年來相鄰港口的空間關係問題,在有關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的港口問題上,都有若幹成果(參閱“緒論第二節”)。然而,從曆史經濟地理學的角度,從百餘年較長的時段,結合國際、國內政治經濟變動和自然環境、人文社會發展的研究尚不多見。受此影響,有關相鄰港口的空間關係演變的諸多重要問題均未涉及,包括:

國際、國內經濟格局對相鄰港口空間關係演變的影響;

相鄰港口在世界港口體係中的地位演變;

從全球、國家、區域尺度對港口區位條件的不同評價;

相鄰港口所屬的混合腹地變化過程及其形成機製;

港口功能與近代相鄰港口代際劃分;

港口和城市商業、工業等的互動;

樞紐港和支線港分化過程及其原因;

船公司在相鄰港口空間關係演變中的作用;

船舶大型化等技術進步對相鄰港口空間關係演變的影響;

臨港集聚形成的機製及對港口發展的影響;

製度環境與港口的發展。

港口的興衰是諸多因素互為作用的產物,如果缺乏較長時段的綜合性考察,便很難得出比較全麵的看法。本書選擇上海港和寧波港這兩個在長三角港口體係中競爭最為激烈的港口作為研究對象,考察兩港在近代開埠之後不同的發展進程以及所形成的空間關係,力圖從較長的時段,綜合考察以上所提到的空間關係演變的諸多問題,從而對近代兩港空間關係的演變過程與原因,得出比較全麵的看法,並在此基礎上探討這一時空進程對近代上海及長三角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當代的啟示。此外,發生在上海、寧波兩大港口之間的空間關係及城市經濟地位的演變,同樣在東北、山東、華南等地出現,本書也希望通過這一探索,為剖析全國不同區域相鄰港口的空間關係提供一個思路和案例。

第二節 學術史回顧

相對於地理學的其他分支,港口地理學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50年代,港口地理學才開始在歐美興起。國內地理學界往往把港口地理學納入交通地理學中,作為其中的重要分支。李王鳴、徐永健、董潔霜、王列輝、王成金等人對西方港口與城市、港口與區域經濟等方麵進行過評述。

由於相鄰兩港空間關係的研究是港口地理學的一部分,港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尺度和研究方法等對本書的研究頗有啟發,本書也從港口地理學的視角來研究上海港和寧波港的空間關係,因此下麵先對港口地理學研究的概念、對象、尺度和進展進行綜述,然後提出當前研究成果的一些不足。

一、港口地理學的研究視角

港口地理學主要是研究那些發生在瀕水地區的活動,這一瀕水地區介於內陸和海洋之間,不管這一區域在技術上是非常原始的還是有非常發達的交通體係,貿易往往在這一區域展開。除了研究內陸—海洋這一層麵外,還要從地理學的視角來研究港口和港口體係。

港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可以劃分為陸向腹地(Hinterland)和海向腹地(Foreland)兩類。在陸向腹地方麵,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與港口的互動、港口—城市的工業化、國家/區域貿易的發展、交通網絡與貿易形式、港口與區域發展之間的關係、國家/區域政策對港口的影響等。在海向腹地方麵,港口的發展首要也最重要的是依靠船舶,船舶所提供的服務與船公司如何選擇掛靠港口都會對港口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航運服務與港口選擇過程也是港口地理學研究的重點。由於港口最基本的功能是貨物的裝卸與中轉,對外貿易的發展對港口的發展影響很大,海向腹地的範圍和經濟發展程度、國際貿易興衰及政策等也是港口地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Weigend曾提出港口地理學的幾個要素,包括港口、承運人、貨物、陸向腹地、海向腹地和濱水區。

研究尺度在港口地理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1976年,Rob-inson把港口體係分為五個層次,即港口內部體係、港口—陸向腹地體係、港口陸向腹地—海向腹地體係、港口區域體係和整個港口體係。港口內部體係是指港口的各項活動,如貨物裝卸、儲存、加工、船舶修理等都在港區內進行,一些組織如船公司、代理商、港務管理局、海關、運輸公司等也在特定的區域內活動;港口—陸向腹地體係是指由交通運輸線連接的港口和內陸地區;港口陸向腹地—海向腹地體係指陸向腹地和船舶連接的海外貿易區域,港口是兩者聯係的媒介;不同港口之間通常要為同一陸向腹地進行競爭,同一陸向腹地內不同港口之間就形成了港口區域體係;此外,所有的港口都在全球港口體係之中。Hilling等人在上引文章中認為港口地理學的研究可以從地方、國家/區域、國際三個尺度展開。

西方對港口體係和空間關係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傳統時期對港口空間關係的研究多側重於探討港口空間關係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以及交通網絡對港口空間關係造成的影響。最經典的是美國地理學家Taaffe等人對加納和尼日利亞的個案研究,提出了一個海港空間結構演化模型。Rimmer以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港口發展曆程為例,對Taaffe模型進行了修正,將不定期班輪與定期班輪服務的影響,尤其是後者納入對港口空間結構的考察。Hayuth著重從海向空間組織變化的角度,歸納出集裝箱港口空間關係的五階段演化模式,同樣也彌補了Taaffe模型隻注重陸向腹地的不足。

當前的研究更多地關注港口空間關係演變的本身,比如港口之間是怎樣競爭樞紐港地位的、新技術如何改變港口之間的空間關係等,特別是港口空間關係的集中化(Concentration)和分散化(Discon-centration)傾向成為當前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一般認為,由於存在規模經濟,港口活動會集中到某個區域的一個或兩個具有良好區位條件的港口,進而形成樞紐港—支線港—喂給港之間的空間關係。港口空間關係的集中化傾向最早可見於前述Taaffe等人的研究,Taaffe模型顯示從諸多分散的小港口集中為幾個大的港口,幾個大港口又通過交通網絡服務範圍更大的腹地。此後Ogundana存在。然而受時代影響,Taaffe等人並沒有發現那時有港口分化的現象,因此其模型隻揭示了港口空間關係隨內陸交通網絡的發展呈集中化的趨勢。

由於存在規模不經濟,港口空間關係會出現分散化傾向。Rimmer在20世紀50年代對新西蘭的研究中,把港口體係的演化進程分為四個階段:港口孤立發展階段、交通線路滲透與港口侵奪階段、互相聯絡與集中階段、進一步集中階段。同期對澳大利亞港口的考察中,Rimmer首次注意到了港口空間關係的分散化傾向,他稱之為“邊緣港口發展與港口體係擴散發展”階段。在1961年和1962年間,悉尼港已經不能容納所有進出其腹地的低價值的散裝貨物,墨爾本港不能接納10萬噸以上的油輪。悉尼南部的布坦尼灣港(Bota-ny Bay)和墨爾本西南部的季隆港(Geelong)取代了悉尼和墨爾本兩港的一部分功能。隨後Barke和Slack對Taaffe模型進行了修正,增加了港口分散化階段的內容。

Hoyle和Charlier根據Taaffe模型建立了1500年至1990年東非港口競爭的模型。該模型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500年前後,一些無多大差別的港口分散在沿海和島嶼上,相互之間隻是通過沿海航運和有限的陸上運輸聯係;第二階段在19世紀中期,桑給巴爾港(Zanzibar)脫穎而出,和腹地有較多的貿易聯係,但是這種現象是暫時的;第三階段在1900年前後,港口活動集中到蒙巴薩港(M ombasa)和達累斯薩拉姆港(Dar es Salaam),這兩個港被選為連接內陸腹地鐵路線的終點,但這兩個港口的發展損害了同一區域其他港口的發展;第四個階段在20世紀60年代,兩個港口的壟斷地位意味著港口之間激烈競爭的開始;第五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腹地拓展並出現分散化,兩個主要港口之間的競爭以及與其他港口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在內陸腹地開始引入“無水港”,在沿海出現臨港工業。

集裝箱港口出現後,一些學者開始研究集裝箱港口的空間關係。在Hayuth模型和Notteboom模型中也體現了集裝箱港口空間關係的分散化現象。Hayuth模型中港口體係的演變被分為五個階段,即變化的前提條件階段、集裝箱港口的最初發展階段、擴散—聯合與港口集中階段、樞紐港出現階段、外圍港口挑戰階段。在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階段,當港口體係進一步發展,規模不經濟就在一些樞紐港中出現,如港口缺少拓展的空間、交通堵塞等。樞紐港的這些限製促進了小港口從這些樞紐港吸引班輪。當一些班輪的活動從樞紐港遷到小港口時,集裝箱港口體係的分散化也就出現了。“外圍港口挑戰”階段被用來解釋1970年至1985年間美國的集裝箱港口體係的分散化現象。在另一篇文章中,Hayuth解釋了港口出現分散化的原因:外圍港口的挑戰、先進多式聯運網絡的新需求、不同的航線選擇不同的港口作為樞紐港等。Notteboom對1980年至1994年間歐洲大陸的港口體係進行了研究。傳統的觀點認為由於集裝箱化的規模經濟將會導致港口體係的集中化傾向,然而在對歐洲大陸港口體係的研究中並未得到證實,集裝箱化就會導致港口的進一步集中。他認為從航線觀點看,樞紐港的概念有一定的優點,但集裝箱化並不一定意味著導致集中和分散現象,港口體係並不是先減少到一個或幾個較強的中心,然後再由小港口對原有的港口體係進行挑戰。小港口往往因為當地交通或政策的原因而仍然在港口體係中占有一席之地。

Starr通過對巴爾的摩港和漢普頓港的考察,認為同一個區域可以同時並存兩個中心樞紐港,O’M ahony研究發現,在集裝箱樞紐港和喂給港之間,出現了一種新的港口形態——大型深水直掛港(Large Deep-sea Direct-call Port)。

我國台灣學者林玉茹搜集了大量地方史料,考察清代台灣的港口數量與分布、發展與等級以及係統(體係)的形成與演變等有關港口空間結構的問題。大陸學者曹有揮等人對集裝箱港口空間的演化模式、競爭格局、形成機理有較深入的研究;韓增林、安筱鵬等人分析了國際集裝箱樞紐港的形成演化機理與發展模式,張景秋、楊吾揚探討了中國臨海地帶空間演化及其機製;王成金考察了秦漢至今的中國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特征,並從產業布局、政治經濟空間關係、大宗物資運輸、國際貿易、外來勢力和現代交通等角度分析了中國港口分布格局演化的基本機理;王成金、於良還注意到經濟因素、航線網絡和區位是集裝箱港生成和演化的驅動力,尤其國際貿易是其形成和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這些成果除林玉茹是對清代台灣的港口進行研究外,大多集中於對當前集裝箱港口的研究。由於港口發展有很強的延續性,因此以上所述成果對研究近代港口的發展也有啟發意義。

從總體上看,國外對港口體係和空間關係的研究已經較為深入,從模型的建立到計量方法的運用以及研究的視角都比國內的研究先進,尤其在腹地競爭機製、港口體係演化模式等方麵都取得了重要成果。西方學者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較多地研究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港口體係的演變;當集裝箱在歐洲和北美大量采用後,學者們較集中地研究歐洲和北美的集裝箱港口體係的變化。國內學者雖對中國集裝箱港口體係的空間結構、競爭格局、發展模式、演化機製進行過研究,但大多還處於介紹和引進階段。因此,在西方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切合中國實際的理論探索和模型創立成為國內學者今後研究的方向。

此外,西方學者的研究大多側重於港口體係和空間關係模型的構建,既有前集裝箱時期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港口發展模型,也有集裝箱時期的港口發展模型,一些論文常常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然而正因為以上學者的研究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模型的構建上,且主要都是從動力學角度來展示港口的不同發展階段,往往就會忽略對相關曆史、文化、製度、政策等因素的考察,而這些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對港口體係的變遷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還需要借助地理學、曆史學、製度經濟學、空間經濟學等學科,才能對港口體係和空間關係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書對上海、寧波兩港空間關係的考察將在注重兩港空間關係演化模式的基礎上,更注重這種演化背後的因素。希望通過對上海港和寧波港的個案分析,能為港口地理學中港口發展模型提供一種來自中國的長時段的解釋。

二、兩港關係研究綜述

由於本書主要希望解決兩個問題,即上海、寧波兩港空間關係是怎樣演變的,演變的原因是什麼,因此學術史回顧主要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而與港口發展相關的諸如貿易史、城市史、航運史等的研究成果頗多,各相關內容將在各章專題研究中進行回顧與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