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觀點認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在西歐。有學者認為16世紀末,在國際分工出現萌芽的基礎上,世界市場的中心、邊緣和半邊緣區基本形成。此時,世界市場的中心在西北歐,它們是荷蘭和澤蘭、倫敦、東英格蘭、法國北部和西部,邊緣區已經擴及美洲、亞洲等地,半邊緣區也主要是歐洲。17世紀,中心地區是英國及聯合省,緩慢發展的地區是法國、斯堪的納維亞、德意誌、波西米亞以及除了波蘭以外的東歐和中歐的其他國家,停滯或倒退的有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以及波蘭。
布羅代爾也把世界分為三塊“場地”,即一個狹小的中心,一些相當發達的次等地區,最後是廣大的外圍地帶。他認為15世紀的威尼斯、17世紀的荷蘭、十八九世紀的英國,以及今天的美國是經濟世界的中心,這些與眾不同的國家充滿活力,既使人害怕,又令人欽佩。
樊衛國認為“明代至清中期的14世紀到18世紀,中國處於‘中心’向‘亞邊緣’的過渡期,清中葉18世紀至19世紀上葉中國由‘亞邊緣’沉淪為‘邊緣’地帶”,實際也持14世紀之後世界經濟的中心不在中國而在西歐的觀點。
在批判歐洲中心論的過程中誕生的中國中心論認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在亞洲,特別是在中國,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前引依附理論的倡導者弗蘭克,他修正了自己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所持的歐洲是世界經濟中心的觀點。在《白銀資本》一書中,他認為至少到1800年為止,亞洲,尤其是中國一直在世界經濟中居於支配地位。直到1800年,具體到中國直到19世紀40年代的鴉片戰爭,東方才衰落,西方才上升到支配地位。在世界經濟中最“核心”的兩個重要地區是印度和中國,而中國是比印度更為“核心”的經濟體。中國這種更為核心的地位是基於自身在工業、農業、(水路)運輸和貿易方麵所擁有的絕對與相對的更大生產力。中國這種更大的、實際上是世界經濟中最大的生產力、競爭力及中心地位表現為自身的貿易始終保持著最大的順差。這種貿易順差主要基於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出口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另外中國還出口黃金、銅錢以及茶葉。這些出口商品反過來使中國成為世界白銀的“終極秘窖”。世界白銀流向中國,以平衡中國幾乎永遠保持著的出口順差。而中國也完全有能力滿足自身對白銀的無厭“需求”,因為對於世界經濟中其他地方始終需求的進口商品,中國也有一個永不枯竭的供給來源。
郝延平認為,在宋代,中國居於領袖群倫的“軸心”(core)地位:這時進口的多是天然產品(香藥、硫磺),出口的則多為製成品(瓷器、漆器)。到晚清則恰好相反:中國出口絲、茶而進口機器及棉布,因而有些“邊陲”(periphery)角色的特征。他還以貨幣的使用來說明中國由中心向邊緣的轉變,宋代銅錢輸至日本後,長達五個世紀作為其國家的主要貨幣,直至16世紀的室町時代。但是在晚清商業革命時,西方的銀元反而變成中國的一種貨幣,在沿海廣為流通。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1800年前是一個多中心的世界。美國學者彭慕蘭就認為1800年前是一個多中心、缺失占統治地位的中心的世界,隻是在19世紀工業化充分發展之後,一個單一的、占支配地位的歐洲“中心”才有意義。
筆者比較讚同第三種觀點,即在1800年前,世界經濟是多中心的。從15世紀下半葉起,西歐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相繼崛起,並憑借先進的航海技術和銀行、金融、財政、農業等製度的創新,發展海外商業並建立海上霸權,拓展帝國疆域,在美洲、非洲和亞洲紛紛建立殖民地。然而,在歐洲人進入亞洲之前,亞洲已經存在一個區域性的市場。正如日本學者濱下武誌所指出的,自十四五世紀以來,亞洲區域內的貿易在逐漸擴大,存在著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貿易圈、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貿易圈,及這兩個貿易圈為兩軸、中間夾以幾個貿易中轉港的亞洲區域內的亞洲貿易圈。
從國際分工來看,歐美各國需要亞洲的胡椒、香料、絲綢、瓷器,到了十七八世紀,棉織品和茶葉貿易也已經變得十分重要。東印度公司最初與中國通商時,“恒須以大宗現金運華以為購買貨物之用,其輸入之貨值平均恒不及現金什之一”。格林堡認為:“自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在這將近三百年的中西交往中,最顯著的事實是,西方人希求東方的貨物,而又提供不出多少商品來交換。在機器生產時代之前,在技術上的優勢使西方能夠把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單一經濟之前,在大多數工業技藝方麵比較先進的還是東方。”棉紡織品是機器大工業最引以為豪的產品之一,然而即使在19世紀上半葉,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完成之時,中英之間的棉紡織品貿易中,中國還一直處於出超地位。格林堡在上引一書中指出遲至19世紀30年代,中國土產的“紫花”布,無論在質地和成本上都優於曼徹斯特的棉布。江南出產的“南京布”在英國有很大的市場,“中國土布雖產自手工,實較英國曼徹斯特之機織出品為優,即在英倫亦曾風行一時,而機織匹頭之行銷中國者其價值品質複無可以取勝之道”。直到1831年,自英國輸入中國的棉紡織品其價值才超過中國輸往英國的土布,而在1825年之前,很少有英國的棉紡織品輸入中國,而中國每年有價值四五十萬兩白銀的棉紡織品銷往英國。為尋求亞洲的這些土特產品,歐美各國攜帶著白銀加入到亞洲貿易圈中來,並在加入的過程中與亞洲既存的貿易圈發生關係,英、印、中三角間的貿易關係就是其表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