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全球尺度:中國由中心之一變為邊緣(1 / 3)

近代上海、寧波兩港空間關係的演變是在全球經濟貿易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用全球視野(Global Perspective)揭示出經濟貿易格局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以及在這種全球格局變化的大背景下,國家尺度和區域尺度所產生的聯動效應,無疑能使我們更好地認識上海、寧波兩港的空間關係。

“中心—邊緣”模型或理論(Core-Periphery M odal,簡稱CPM)作為非均衡發展理論之一,在經濟學、社會學等研究領域被廣泛應用。西方發展理論之一的依附理論即用“中心—邊緣”模型作為分析工具,其代表人物之一勞爾·普雷維什(Rain Pulevi-sion,1949)在為聯合國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起草的經濟報告中,第一次用“中心—邊緣”的結構性概念描述當時國際貿易體係中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對峙情形,闡明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間的中心—邊緣不平等體係及其發展模式與政策主張。20世紀60年代,依附理論的倡導者弗蘭克(Frank,1966)等人采用了普雷維什的分析思路,把帝國主義和殖民國家稱為中心城市,把第三世界國家稱為衛星城。70年代時,以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74)為代表的世界體係理論學者進一步推廣了“中心—邊緣”的思想。

經濟學上完整的“中心—邊緣”理論模式則是由美國區域規劃專家弗裏德曼(J。R。Friechmann)提出的。1966年,弗裏德曼根據對委內瑞拉區域發展演變特征的研究,同時吸收繆爾達爾(G。Myrdal)和赫希曼(A。O。Hirschman)等人有關區域間經濟增長和相互傳遞的理論,出版了《區域發展政策》一書,係統地提出了中心—邊緣的理論模式,即Core-Periphery M odel或Center-Periphery Model,簡稱CPM。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在1991年通過對Dixit-Stiglitz壟斷競爭模型的變形,采用Cobb-Douglas函數形式,構造了一個兩區域的模型。模型中有兩類產品:一類是農業產品,由不變報酬的農業部門生產;另一類是製造品,由分布在兩個區域內的報酬遞增的工業部門生產。其結論主要有:在所設條件下,兩個區域的經濟最終會內生地形成以工業化的區域為中心(Core)、農業化的區域為邊緣(Periphery)的中心—邊緣結構,其中心—邊緣的形成,取決於運輸成本、規模經濟以及製造業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國際貿易的產生並不完全由於比較優勢的存在,更在於規模經濟產生的報酬遞增。這一範式亦稱為中心—邊緣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

施堅雅曾運用中心—邊緣理論分析中國的經濟區,認為“大區的核心—邊緣結構實際上為一由最中心到最邊緣的共中心的連續區域。區域體係理論的中心觀點是,不僅大區域經濟具有核心—邊緣結構,它的每一層次上的區域係統均呈現和大區的核心—邊緣結構類似的內部差別。因此,每一個本地和區域體係均是一個有連接點的、有地區範圍的、而又有內部差異的人類相互作用的體製”。20世紀90年代至今,施堅雅在應用和發展現代地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等級區域空間HRS模型,這提供了核心—邊緣環帶(簡稱CPZ)和城鄉連續體(簡稱U RC)交叉列表組成的二維矩陣作為一個數據分析的結構框架。CPZ向量表示以大都市為中心的高階區域係統的宏觀量級核心—邊緣結構分類,這是以區域係統理論為依據的。U RC向量反映城市和鎮的等級排序,大體上反映了城市和鎮的近輻射域的中觀量級核心—邊緣結構。

“中心—邊緣”模型為探究不均衡的經濟、社會現象提供了理論工具,本書以此為理論分析工具,從全球尺度、國家尺度和區域尺度來分析近代開埠前後上海、寧波兩港空間關係變化的深刻時代背景。

一、1800年前的多中心經濟格局

15世紀末,隨著新航線的開辟、新大陸的發現,世界開始走向一體,同時以貿易為主要內容的世界市場也逐步形成。在貿易拓展的背景下,由於各個地區生產率和自然稟賦的不同,不同地區在貿易中處於不同的地位,出現了國際分工的萌芽,開始形成世界市場的中心—邊緣格局。

沃勒斯坦提出界定中心和邊緣的標準,即按照各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市場中扮演角色的不同、貿易地位的差異,將世界市場分為中心區、邊緣區和半邊緣區。中心區利用邊緣區提供的原材料(包括用於鑄幣和飾物的貴金屬)和廉價勞動力,生產加工製品向邊緣區銷售謀利,並控製著世界金融和貿易市場的運轉。邊緣區除了向中心區提供原材料、初級產品和廉價勞動力外,還提供銷售市場。半邊緣區介於兩者之間:對中心區部分地充當邊緣區角色,對邊緣區部分地充當中心區角色,三種區域共同組成完整的世界市場。三種區域所扮演的角色是由勞動分工決定的,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不同的階級結構,使用不同的勞動控製方式,從世界市場的運轉中所獲利益也不平等。然而對於哪些區域是中心,哪些區域是邊緣,有三種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