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海港不同,近代寧波港的工業功能並未發揮。寧波的工廠“始於清光緒末年,迄今(1932年——引者注)大小廠家亦僅百許,而略具規模之工廠更屬寥寥。資本總額為二百七十五萬二千五百元,營業總額一千零九十八萬八千二百十八元”。而據《上海近代工業史》的估算,1936年上海全部工業產值為118225.5萬元是寧波的108倍。包括土布、席、草帽等手工藝品在內,1932年寧波工藝品總值為1569萬元,和上海的工業產值相差甚大。1922年至1931年的《浙海關十年報告》把寧波和上海的工業進行了比較,“現在本埠工業製品,為數固屬甚繁,但視諸滬埠,則不免瞠乎其後。查從前出版之最近十年各埠海關報告,曾謂本埠工業規模、製品及所用機器,若至本期可與滬埠媲美,但迄未實現,未免過於樂觀”。
探究近代寧波工業不發達的原因,重視商業是其原因之一,寧波人“俗輕侻,夙稱善商,行販坐賈遍於海內,況其在故鄉乎”,“鄞之為縣,介在山海之間,農產不甚豐富,民性通俗,多向外發展。其上者,出而為商,足跡幾遍國中;下者遠棹捕海,常窮南北洋麵。至如製作工事,業此者固屬不少,但大抵皆開業各大埠,而在境內用土產製造者,除草席、草帽、土布、土絹及陶穀類外,可謂絕無僅有矣,其數量又不多,要以草席輸出額最巨”。寧波人“習性在經商,圖速利,無有營工業者”。寧波的一些工廠企業,大都依賴錢業界的貸款,其流動資金基本上仰仗於江廈錢業界,但是錢業界寧肯把資金投放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商業上,不願把資金投放到風險大、周轉慢的工業上。因此要取得錢業界的貸款,往往要通過私人交情才能辦到,即使如此,條件也是極其苛刻的。
上海的存在也是寧波工業不夠發達的很重要的原因。一方麵正如時人所說,即使有投資工業之人,“亦多在上海,不屑小試於家鄉”。孫中山也認為“寧波地方之實業,非不發達,然其發達,多在外埠”。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工業生產開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變,一些低增加值的產業逐步向外地特別是江蘇省遷移,正是因為有了上海提供的最重要的資本支持,南通才在張謇的領導下,崛起而為一座新的工業城市,無錫才從20世紀初的小市鎮,成長為30年代中國的第五大工業城市。前,寧波近代工業的絕大部分有上海甬籍同鄉的投資,如永耀電力公司、恒豐布廠、萬信紗廠等。然而總體來說,上海向寧波的工業轉移不如向南通、無錫那樣多,而寧波人在上海從事工商業者的更多。據1941年的不完全統計,由寧波人在上海開設的大小工商企業,就有2746家。
另一方麵,由於寧波港是上海港的支線港,大部分進出口貨物都需通過上海港轉運,“甬埠工業不能充分發展,原料缺乏,當為最大原因”。1932年寧波工廠所需原料,大部分由上海轉來,即使從國外進口的人造絲、火柴廠所需的化學藥品等還須通過上海港轉運而來。原材料通過上海港轉運,必然增加了時間成本和運輸成本,削弱了製成品的市場競爭力。
此外,製成品的輸出大部分也須通過上海港進行中轉。是浙江三大紗廠概況,可以發現三大紗廠都在上海設立了批發所,進行批發業務。位於寧波的和豐紗廠所產之紗,行銷於四川、廣西、廣東、香港、天津和浙江本省。銷紗方法由各紗號按月向廠家預買,銷售的繳款法有兩種:在上海,用五天莊票;出貨如在寧波,用十天期,過賬洋出貨。運輸大部分由輪船運至上海轉口或由火車運至內地。
從寧波工廠設立的情況看,可以很明顯地發現寧波隻有兩類工廠,即一類像紗廠等,為了接近原料產地,把工廠設在寧波,因為寧紹平原的三北地區盛產棉花,如和豐紗廠所需原料中,73200擔為姚花,6167擔為陝花,16461擔為印花,來自餘姚的棉花占總量的76.39%。另一類工廠如電力廠、榨油廠、火柴廠、玻璃廠等,其產品大都屬於日用消費工業品,把工廠設在寧波,是為了接近銷售市場,並且其主要的客戶對象就在寧波地區。但像兩頭都在外的工廠,即原料要從沿海或國外進口,製成品市場也在沿海或國外的工廠,在寧波幾乎很少設立,其原因就是由於寧波港是上海港的支線港,原料進口和製成品出口都需要通過上海港中轉。如製成品的市場也在沿海或國外,再通過上海港中轉出口的話,無疑增加了成本,還不如在上海地區設廠更為經濟,這也是寧波人即使想投資工業,上海是其首選的原因之一。
美國經濟學家胡佛在《經濟活動的區位》中將運費分為場站作業費和線路運輸費兩個部分,港口作業費是場站作業費的一種。由於場站作業費用與距離的變化無關,則運輸距離越長,每公裏分攤的場站作業費用就越少,每公裏的平均運輸費用與距離的增加不是按等比例增加,而是呈遞減的趨勢。這就要求在工廠的區位布局中,盡量避免原料和產品的多次中轉。然而,正是因為寧波的原料進口和製成品出口大部分需要通過上海港中轉,從工廠區位布局的角度看,在寧波設立工廠並不是很經濟。
綜上所述,與上海港的臨港工業不同的是,一方麵寧波的工業規模小,分布較為分散,並未形成臨港集聚;另一方麵,寧波港和工業產業並未形成良好的互動。各種生產活動聚集在港口周圍,主要是因為港口能為運輸和中轉提供便利,但是由於寧波港規模較小,缺少直接外洋航線,工業原料進口和製成品出口都需要通過上海港中轉,導致工廠的時間成本和運輸成本上升,在寧波的工業競爭力不足,大多隻能麵向寧波地區銷售。而工業競爭力不足又導致通過港口的貨物數量不大,不能更好地發揮港口的工業功能,港口功能僅限於基本的裝卸與轉運功能,未能實現向多功能港口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