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港不同的港口功能
港口的功能有多種,最基本的有三種:(1)貨物裝卸和轉運功能:這是港口最基本的功能,即貨物通過各種運輸工具轉運到船舶或從船舶轉運到其他運輸工具,實現貨物在空間位置的有效轉移,開始或完成水路運輸的全過程;(2)商業功能: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貨物的集散、轉運和一部分儲存都發生在港口,港口介於遠洋航運業與本港腹地客貨的運輸機構之間,便利客貨的運送和交接,港口的存在既是商品交流和內外貿易存在的前提,又促進了它們的發展;(3)工業功能:隨著港口的興起,臨港工業越來越發展,通過港口,由船舶運入供應工業的原料,再由船舶輸出加工製造的產品,前者使工業生產得以進行,後者使工業產品的價值得以實現,港口的存在是工業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在許多地方,港口和工業已融為一體。
對於近代上海港的功能,有學者認為從19世紀中葉開始上海港基本上隻有單一的運輸功能,以簡單的、非競爭的方式裝卸城市的進出口物資。在這個階段中,港口隻是流通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以實現貨物的裝卸、堆存、轉口和旅客的進出為主要目的。而港口的生產功能、貿易功能和服務功能則處於從屬地位。然而從本章第一節可知,上海港的臨港產業(包括港口直接產業、共生產業、依存產業和關聯產業)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在1895年之前,上海港主要依靠蓬勃發展的對外貿易,貨物的運輸和裝卸功能占主要地位。1895年之後,外資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辦廠成為合法,外國人在上海的投資方向已由以輔助內外貿易為重點轉向以在中國市場銷售產品的輕工業為重點,棉紡織業、繅絲業、麵粉業等快速發展。1907年前後上海“工廠甚多,而以高昌廟之製造局為最大。他若虹口之船塢、董家渡之造船廠,則為西人之產業;更有繅絲廠、紡織廠,往往托洋商之名,實為華人之產。又如舂米、藥水、造冰、造紙、肥皂、玻璃、幹麵、自來火等廠,名目繁多,不一而足。此種工廠,或用男工,或雇女工,資本既巨,收利自厚,工業可稱進步矣”。
上海開始從貿易中心向工業中心轉變,1902年至1911年的《江海關十年報告》認為:“近幾年來上海的特征有了相當大的變化,以前它幾乎隻是一個貿易場所,現在它成為一個大的製造業中心。”劉大鈞認為國際貿易和工業中心都首先在通商口岸興起,有一個因果關聯的關係:“通商口岸皆因國際貿易而設立,而我國工業中心亦以通商口岸為多,或與之甚為接近。上海之所以成為最大工業城市者,因其為最大貿易港之故。通商口岸中人民與外國勢力接觸最早,故在他處尚未發展工業之時,通商口岸中已有工廠之設立。”上海在開埠後的前50年,主要以商業中心著稱於世,其工業主要是在後50年發展的,而且側重於輕工業。
學界普遍認為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已經成為中國的工業中心。上海不僅“為中國之首要商埠,抑亦為世界最大商埠之一,不僅為偉大之商務中心,偉大之運輸及工業中心,抑亦為一蒸蒸日上之大城,大概每日皆有進步可見”。墨菲認為在1860年至1930年間,上海起初是作為中國經濟體製商業化的首要中心,後來作為中國經濟體製工業化的首要中心。張忠民的研究顯示,在1895年之前,上海城市最重要的經濟功能是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口岸以及商業貿易中心。進入20世紀以後,上海迅速成長為中國以至遠東的工業、商貿、金融和經濟中心。唐巧天的研究也表明,到20世紀上半葉,在國內埠際貿易中,隨著外貿埠際轉運地位的下降,上海外貿中心的影響力漸趨衰微,但工業中心地位的興起,使上海仍在全國埠際貿易中對其他口岸保持著強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隨著工業的發展,與工業發展相關的原料、燃料、機器設備等的進口量大增,而機製品如棉紗、麵粉等的出口量日漸增加。上海的工業大多數建在港區或港區附近,利用便捷的水道與外界保持溝通,從國內外進口原材料,又把製成品輸往長江流域、沿海地區或南洋等地。港口的存在對這些工業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這些工業可以稱之為臨港工業,而這些臨港工業的發展也是港口工業功能的體現。上海地理位置的優越在於“一方麵便於得到國內的原料,另一方麵又便於得到進口原料,而且兩者可以互調餘缺。從某種意義上說,地處口岸就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當然必須強調的是,學術界當前所討論的臨港工業是包括石油、化工、鋼鐵等重化工業,而近代的臨港工業是以棉紡織、繅絲、麵粉等輕工業為主的。但是無論是何種工業,都位於港口或港口附近,都需要充分利用港口的工業功能。
20世紀後,上海港的工業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港口規模的擴大形成規模效應,導致綜合運輸成本的下降,運輸成本的下降又促進臨港工業競爭力的增強,工業的市場擴大,進而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和製成品進出港口,這就吸引更多的輪船公司掛靠上海港,由此又能為臨港工業提供更加便捷和廉價的運輸服務,港口和臨港工業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港口發展更加快速,大約在1920年至1930年,上海港已經躍居全球十大港口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