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第一節把臨港產業劃分為港口直接產業、共生產業、依存產業和關聯產業,進而考察上海、寧波兩港的臨港集聚,可知近代特別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港已經形成較大規模的臨港產業。寧波港除了商業外並沒有形成臨港集聚。那麼為什麼產業會向上海港集聚,而不向寧波港集聚?在什麼情況下產業會向寧波港集聚?
當前學術界對近代上海成為中國經濟中心的原因有較多的研究,由於經濟中心包括工業中心、商業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等,經濟中心的形成實際上是各產業集聚的一種表現和結果,因此本節首先對上海為何能成為經濟中心的研究成果作一簡單的概述。
全漢昇曾提出疑問,為什麼同是開放口岸,其他口岸工業化的成績不像上海那樣好?為什麼其他有租界的商埠沒像上海那樣工業化?他認為上海在近代中國工業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由於它與國內外各地交通的便利。在分析上海紗廠紡紗的生產成本要比其他地方低、效率要比其他地方高時,他認為除了影響一般工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外,上海潮濕的氣候特別宜於棉紡織業的發展,有利於紗廠效率的提高。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也注意到上海工業的積聚(集聚)效應,並分析其原因有四:一是上海交通發達,商品和原料購銷運輸便利;二是上海社會財富集中,辦廠資本易籌集;三是在上海機器設備容易購置;四是上海易於取得廉價的動力。該書分析上海成為全國對外貿易重心的原因時,從地、時、人這三個因素加以考察:“地”是指地理條件,上海優越的自然地理位置,世所公認的天然貿易港;“時”是指上海最先被推上經濟變革的時代;“人”是指上海的人口構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座內外貿易發達城市的動力所在。
丁日初也從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政治條件兩方麵分析了上海成為近代中國經濟中心的原因,並認為自然條件必須同政治條件密切結合,得到後者的充分運用,地理環境才可能產生豐碩的經濟果實,同時對租界在上海成為經濟中心過程中的作用作了較為全麵的肯定。
張忠民在分析近代上海形成和確立經濟中心地位時,認為有四方麵的原因:首先,上海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其次,近代上海的租界客觀上提供了一種舊中國其他地方難以具有的、特殊的製度條件;再次,近代上海開埠之始即以全國以至世界的麵貌出現,上海不僅聚集了近代中國最大量的資本和工商業,同時還攏集了近代中國最優秀的人才;最後,上海一開始就具有開放的現代觀念和開拓創業的進取、冒險精神。
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費唐對各國商會進行調查時,各國商會的回答幾乎如出一轍,即各種利益集中於上海,有兩種原因:一是自然原因,一是人為原因。自然原因如上海“位於世界最大江流之口,而此大江者,又為中國最重要而且居中之交通樞紐,故其所處地位,幾莫與儔”,人為原因“有良好之政府,生命財產得其保障,加以商業之穩固,及外人之努力經營,使上海天然位置之利益,愈見提高,且促進城市之發展,而使各種利益,增進非常迅速”。
一、上海港臨港集聚的形成機製
以上學者基本上通過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個方麵來分析近代上海為何能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應該說都言之成理。但是,總的來講還多為泛泛而談,沒有深入探討其內在的機製。本書嚐試運用經濟地理學的一般原理,來分析經濟活動為何向上海集聚,特別是向臨港地區集聚的機製。
經濟地理學一般從要素投入、區域環境和交通三個方麵來探討經濟活動的區位選擇。土地、原材料、能源、資本、勞動力、技術與知識等要素投入都會對經濟活動的區位選擇產生影響;區域環境如自然環境、市場環境、產業環境、政策環境等,也是影響經濟活動區位選擇的重要因素;交通技術與手段決定著空間相互作用的深度與廣度,因而是影響經濟活動區位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於工業區位選擇來講,可以把勞動力、資本、原料、能源、運輸、市場條件等稱為主要區位條件,而用水、研究開發、經營、稅製、自然條件等稱為次要區位條件,這是從要素稟賦的角度來分析產業的地方集聚。
另一種解釋產業集聚的理論是知識溢出理論。有學者研究日本在美國的投資時發現,後來者是依靠先行者的區位選擇進行布局的,也就是說這些企業的相互接近布局是為了利用信息的外部性而不是取決於要素稟賦。因此,解釋日本在美國的投資選址方麵采取知識溢出理論才是合適的,而采用要素稟賦論則是錯誤的。然而,在考慮後來者的投資依靠先行者的選擇時,必須要注意到的是,先行者的區位選擇依靠的是什麼,這其中很重要的仍然是要素稟賦。也就是說,後來者確實是利用了信息的外部性,但這些信息中已經包括了先行者對要素稟賦的考慮,這樣單純采用知識溢出理論也是不全麵的。因此本書首先從要素稟賦的角度對經濟活動集中於上海港進行考察。
從要素投入來看,上海沒有充足的原材料、能源等,並不適合工業活動在此集中,1922年至1931年的《江海關十年報告》就認為:“從發展工業來看,上海不是理想的地方。上海地價貴,水源不潔,房租高,工資又比中國各地高昂。”但是,上海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港口。劉鴻生認為:“吾國無論重工業、輕工業之原料品,因一般工業落伍,不能自給,勢不得不仰給舶來。而舶來原料品之輸入,則惟外洋航輪是賴。上海工業之繁榮,其原因實由於此。且不惟原料輸入,即製造品之輸出外洋,亦以上海外輪為最便利。”一般人們認為水泥廠應在出石頭的地方設立,但劉鴻生認為上海不但是水泥的集散地,同時從權衡生產與運銷等條件,比在原料產地設廠要方便得多,更便於管理,於是在1920年他把華商水泥公司設在上海。由於棉花、小麥、煤炭等原材料和能源大多是從外地或國外通過水路運來的,製成品銷往全國各地或南洋等地也是通過水路運輸的,鐵路主要以客運為主,近代上海港是當時進入中國的三個門戶之一,因此靠近上海港其實就是接近原材料、能源產地和銷售市場。1919年的上海,“業已為全國與外洋往返貿易重要之中心點,其實業亦方興未艾,船廠紗廠通國幾無敵者,至其將來之進步,胥賴煤炭與原料物之供給,然亦不足為慮也,苟能日臻進境,則湖南江西直隸日本南京太湖西山等產煤之處,必能源源接濟,漢口下遊供給生鐵亦甚夥,生絲與棉花更隨處皆有,上海既居適中之地,其吸收原料物誠利便也”。
1924年上海大英煙公司董事會想把公司的工程部拆散分置在上海各處,工程部史克穆致函倫敦英美煙公司工程部,認為工程部必須處理各種各樣的工作,特別是要處理大型的工作,他們是不可能在各個工廠設置各種機器來幹這種工作的。特別是在離開港口的地方要弄到合適的鑄件和材料是有困難的。這一事例也說明靠近港口對工廠獲得原材料和設備是非常重要的。正廣和公司的汽水廠設在西華德路與百老彙路交叉點上,“因為靠近黃浦江,所以便於裝船運輸,同時對租界裏的顧客也很近便”。
通過上海港的內河、沿海、近洋、遠洋航線,原材料、能源和製成品不用再通過其他港口中轉就可直接進入上海或運抵銷售市場,這就節約了運輸成本。[美]墨菲就認為上海並沒有因當地缺乏資源而在工業上遭受多大的損失,上海所擁有的水路運輸聯係,使它在缺乏資源和陸路運輸的農業經濟體係中,能夠成為一個工商業繁榮的大都市。
運輸經濟學認為運輸成本主要由線路運行費和站場運費兩大部分組成。減少站場費和線路運行費都可以減少運費支出,但是由於線路運行費一般可以認為是運輸距離的線性函數,而在出發點和目的地固定的情況下,運輸距離往往很難縮短,那麼減少站場費即減少中轉港口成為節約運輸成本的一種可能。近代上海港是樞紐港,從加拿大等地運來的小麥、從印度等地運來的棉花等都可直接進入上海。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寧波的麵粉廠、火柴廠等需要從國外運入原材料、寧波和豐紗廠向國內其他省份出售粗布等往往都要通過上海港中轉,這就增加了站場費,和在上海設廠相比,運輸成本自然增加,不利於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