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我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一路走來,首先要感謝導師吳鬆弟先生對我的悉心教導。記得第一次和吳老師見麵,吳老師就告誡我“做人要謙虛、行文要樸實”。幾年來,我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裏,落實在行動中。感謝吳老師對我論文寫作的指導,選題的確定、資料的收集、文章的謀篇布局等都凝聚了吳老師很多的心血。在我論文即將完成的兩個月中,吳老師正在哈佛大學工作,還時時關切論文的寫作進度,並幫我仔細修改全文。同時也要感謝師母蔡雅臻女士對我生活的關心和照顧。
感謝複旦大學史地所營造了這樣一個濃厚的學術氛圍,論文的寫作離不開各位老師的幫助。鄒逸麟先生、周振鶴先生、葛劍雄先生在我開題、論文報告會中提出許多非常中肯的意見。我的第一篇論文是作為曹樹基老師的課堂作業,在他的修改和鼓勵下完成的。張偉然老師和張曉虹老師對我的幫助尤大。楊偉兵老師在看了我的緒論後,給我回了一封千餘字的信,在鼓勵的同時,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意見。樊如森老師在學業、生活上給我很大的幫助。滿誌敏、王振忠、王建革、安介生、朱海濱、韓昭慶、楊煜達、傅林祥等老師或者參加了我論文的開題、預答辯,或者閱讀了部分章節,提出了很好的建議。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寧越敏教授作為我博士學位論文的答辯主席,對我的論文提出許多非常好的意見和建議,還給我提供到城市中心做博士後的機會,使我在學術之路上繼續前行。
感謝博士學位論文評閱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的王玉茹教授、浙江大學曆史係的包偉民教授、上海社科院經濟所的樊衛國研究員及兩位匿名評閱人給我提出的寶貴意見,也感謝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複旦大學曆史係的戴鞍鋼教授、朱蔭貴教授,複旦大學史地所周振鶴教授對我論文的批評指正。
論文的寫作也得到了其他很多老師的幫助。《上海港史(古、近代部分)》主編、原《中國港口》雜誌社總編、現上海市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局研究室茅伯科調研員在百忙之中仔細閱讀了全文,並提出了十餘條修改意見,這些意見已經吸收到本論文中。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陸玉麒教授為我解答了經濟地理學的數個理論問題。《寧波港史》主編、浙江社科院經濟所鄭紹昌研究員、寧波大學曆史係陳梅龍教授、寧波市委黨校樂承耀教授、寧波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祥副研究員、美國俄亥俄州州立愛克倫大學地理與規劃係馬潤潮教授、香港大學地理係王緝憲副教授、英國紐卡斯爾大學(U niversity of New castle upon Tyne)Cullinane Kevin教授饋贈大作或資料,對我的幫助甚大。
感謝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山東大學主辦的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南開大學曆史學院、中國地理學會和蘭州大學主辦的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首屆上海研究生學術論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檔案局,複旦大學城市經濟研究所,複旦大學史地所等給我提供參加學術討論會的機會。本論文的部分章節曾在這些會議上作了彙報,得到了浙江師範大學陳國燦,南京大學範金民,南開大學王玉茹、王先明、江沛、龔關,天津社科院張利民、劉海岩,香港中文大學崔啟源,上海大學陶飛亞,安徽社科院汪謙幹,複旦大學任遠、張海英、周偉林等教授的指正和鼓勵。感謝參加史地所史地論壇第三場的諸位同學,為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