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閑話不閑
作者:
沈從文(1902-1988),原名嶽煥,字崇文,後改名從文;湖南鳳凰人。
林語堂早年治古音韻,著有《語言學論叢》,惟未久即以寫作名動中外,其學術經曆遂為文學聲名所掩;沈從文本以小說鳴世,而中年後迫於形勢,複以文博研究安身立命。林由學術而創作,沈由創作而學術,二氏生涯恰成對照。
沈氏1949年調入曆史博物館,由熱門的北大教授淪為冷清的文物講解員,遂有所謂“轉業之謎”;然揆諸其時情勢,實無“謎”可言。蓋當日文壇亦如政壇,改朝換代,左翼稱尊,沈氏其人為全國文學代表大會排斥在外,其作品被斥為“反動文藝”,其授課資格亦被北大取消,隻得另尋出路,是為外因;另一方麵,沈氏於文物早有興趣,此時如入寶山,自覺得到“想像不到之好工作條件”,是為內因。
此後他於文物閱曆無數,遂奠定研究的經驗基礎,更認識到必須“不受洋框框考古學影響,不受本國玩古董字畫舊影響,而完全用一種新方法、新態度,來進行文物研究工作……作得好,是可望把做學問的方法,帶入一個完全新的發展上去,具有學術革命意義的”。他既有此自信,故雖有重返文壇的機會而不為所動,念茲在茲,終能使個人的文化生命另辟新境。設使他重作馮婦,按照“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規條而勉強為文,不過多一老舍而已,豈有學問家沈從文耶?
傳世的古物學,偏好先秦,偏好銘文,偏好重器;現代的考古學,則重視遺址整體,重視器物類型。而沈氏半路出家,自出手眼,人棄我取,從潛在的社會生活史立場出發,特別關注零散器物及其圖飾。新刊《沈從文全集》的物質文化史部分凡煌煌五巨冊,研討對象繁多,包括玉石、陶瓷、玻璃、銅鏡、漆器、扇子、絲綢、織繡、車駕、馬具等物事,獅子、龍、鳳、魚等圖案,多填補名物研究的空白,亦考古學不可少的異軍。尤其《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種,網羅曆代服飾遺物,以及各種類型的文物圖像,論述雖嫌不夠係統,而以圖為綱,左右參證,辨析細微,要為風俗文化史的奇峰突出之作。
(選自《現代學林點將錄》/胡文輝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