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閑話不閑
作者:
章太炎(1869-1936),原名炳麟,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論清末民初的思想學術,可舉三對師徒為代表: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黃(侃),羅(振玉)、王(國維)。羅、王關係在師友之間,但王氏的出人頭地實賴羅氏的全力提攜,故不妨亦以師徒視之。
三對組合,在政治和思想學術兩方麵立場各異,恰成有意味的對照:康、梁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都屬改良派,一方麵傾向保皇立憲,反對革命;一方麵以言論為“批判的武器”,開啟風氣,轉移人心,啟蒙之功莫大焉。章、黃在政治上是激進派,鼓吹排滿革命;在學術上卻是保守派,以保存國粹為號召,排斥新材料、新方法,為清代小學(語言學)的殿軍。與章、黃相反,羅、王在政治上是保守派,死心踏地做滿清的孤臣孽子,身在民國,心懷複辟;但在學術上卻是革新派,以出土文獻的發現及整理為誌業,尤以甲骨學的開創驚世絕倫,世稱“羅王之學”。
章、黃跟康、梁相比,在政治上未免冒進,而跟羅、王相比,在學術上又嫌滯後,兩皆失措。他們雖能在古音學方麵後出轉精,卻自限於傳統小學的舊樊籬,不能轉入現代語言學的新天地。
章氏最嚴重的毛病,尤在門戶之見太深,意氣之爭太甚。康有為信從今文經學,他以古文經學作為對抗;羅、王治甲骨文而聲名鵲起,他則斥甲骨文為偽造。作為文字學大師,這可算是他學術生涯的最大敗筆。
在近代中國這一知識轉型期,章氏實為過渡性人物,有守舊處,亦有趨新處。他是古典形態的博學鴻儒,於學無所不窺,留日期間更涉獵西學,視界已超出中土之外。平生著作甚豐,要者如《訄書》、《檢論》綜觀中國古今思想學術、政治社會;《國故論衡》總結傳統的語言文字學、文學及諸子學;《菿漢微言》泛論佛學、易學、老莊、儒學。此外,《齊物論釋》借佛教思想闡釋《莊子•齊物論》,可算比較哲學的會通之作,晚年自許:“若《齊物論釋》、《文始》諸書,可謂一字千金矣。”
章氏門人眾多,知名者有黃侃、但燾、汪東、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魯迅)、吳承仕等;章氏曾戲以太平天國諸王比擬各人:黃為天王,汪為東王,錢為南王(一說翼王),朱為西王,吳為北王。又,據說章氏本人也曾自稱“章天王”,此與“康聖人”又成有趣的對比。
(選自《現代學林點將錄》/胡文輝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