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生活的實質(1 / 2)

第十章   生活的實質

讀者朋友們,看到這兒你肯定明白了,怡凡和亞男的人生觀完全不同。那麼,怡凡婚後又選擇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呢?

婚後的怡凡始覺得背負著多少雙輿論的眼睛;背負著多少來自家庭的、社會的和生存的壓力;才知道生活不是虛幻的、縹渺的、跳躍式的,而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在順境中長大的怡凡覺得負苛太重,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可怡凡麵對真誠厚實的婆婆一家,也便明白了,人生來就是為別人活著的。人從哭著鬧著呱呱墜地,到走向壽終正寢,本身就是一個拚搏奮鬥、受苦受累的過程。

自從結婚後,怡凡仿佛覺得,沒有了親情,沒有了友情,沒有了呼朋喚友的本錢,沒有了趾高氣揚。現實是非常殘酷的,怡凡和文博兩個人都沒有了固定工作,每月還要支付高額的房租。呼朋喚友要看自己的本錢,婚前的怡凡被父兄罩著,可以隨意地選擇友情和愛情。可婚後卻似乎倒了個格,顯得與時事格格不入,似乎感覺到凡事都心有餘而力不足。經濟的拮據迫切要求怡凡遠離朋友,但她和文博的婚姻生活仍不失為浪漫。怡凡渴望著有朝一日能有轉機,來年能再次的揚眉吐氣,還原她“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豪情與壯誌。可是想來容易做來難,這需要比常人多付出,幾倍的汗水和淚水。怡凡的自信卻在一天天地消減,她生活在父母兄弟和同學淡漠的表情之下......

怡凡喜歡漂泊不定、天馬行空的生活。相聚時互致問候,分手後不說再見。怡凡更喜歡來也匆匆,去也淡淡的隨意。可她看著父母親焦慮而又期盼的雙眸,她一次次地捶胸頓足、她一回回地捫心自問:“為什麼我活得這樣累?為什麼我擺脫不了塵世俗事的羈絆呢?她喜歡城市的文明開化及獨立快節奏的生活,可又討厭人與人之間的猜忌、防範、嫉妒及相互利用。她喜歡莊稼人的勤勞、樸實和善良,卻又厭煩人們的愚味落後、古板和頑固不化。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應該生活在城市還是農村?她在娘家和婆家之間來來回回、反反複複地奔走,心裏很矛盾。

怡凡渴望自由,不想上班。她喜歡做女強人、女老板,可條件又不容許。她究竟該怎麼樣做?也無從說起。總之,她經常在反省中後悔,在後悔中消沉。她對十八歲至今的一切行為都很後悔。

歲月如索,光陰荏苒,潮起潮落都化作了點點無形的碎影。怡凡時而徹夜難免,獨自流淚到天亮,時而混濁糊塗,想遺忘至今。她階段性地碾轉反側,無力自撥。她需要輕鬆,需要解脫。她不怨任何人任何事。她時常在想,她和文博做過的事說過的話,是否會讓別人對他們好一點?

怡凡從小花錢大手大腳,在她的印像中,似乎沒有她買不到、得不到的東西。可是婚後她卻縮手縮腳、手頭很拮據。上了七年班的工資和開店的積蓄,在一天天地減少。這時她才感覺到錢的重要性。她本想結婚時把錢交給父母,可又想到她和文博結婚後的現狀便留了下來。麵對著娘家家族和朋友們,怡凡得強裝笑顏,把這個家硬撐下去。她絲毫沒有一丁點兒的退路。怡凡看到農村考上學的同學一個個都住上了新樓房,而她卻還在租房住,心裏就不自覺地難受。她想到一起玩耍五、六年的同事們,日子過得蒸蒸日上,她始終都無法放下這顆高傲不馴、要強不服輸的心。她一度地消沉、麻木,以她獨有的方式撫慰,她那顆失落而又受傷的心,卻怎麼也找不回往日的自信。是什麼把她變成了現在的這樣子?是生活?還是婚姻?消磨了她的意誌。她開始在娘家沒有了發言權,她總是以沉默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