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海外創業板概述(1 / 2)

在證券發展曆史的長河中,創業板剛開始是對應於具有大型成熟公司的主板市場,以中小型公司為主要對象的市場形象而出現的。

19世紀末期,一些不符合大型交易所上市標準的小公司隻能選擇場外市場和地方性交易所作為上市場所。到了20世紀,眾多地方性交易所逐步消亡,而場外市場也存在著很多不規範之處。自60年代起,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和歐洲等等地區為了解決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問題,開始大力創建各自的創業板市場。發展至今,創業板已經發展成為幫助中小型新興企業、特別是高成長性科技公司融資的市場。

1. 海外創業板發展的四個階段

我們耳熟能詳的海外創業板市場有納斯達克、科斯達克等等,但事實上,在經曆了起步、繁榮、調整和複蘇四個階段後,它們都是佼佼者或是幸存者。一份海外創業板市場資料彙總表顯示,截至2008年末,海外75家創業板市場有28家因為種種原因被關閉或轉換。

(1)起步階段。

1962年,紐約商品交易所設立了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股票市場——全國證券交易所,但由於上市公司家數少、知名度不高、聲譽欠佳,不得不被迫早早關閉。1971年,美國納斯達克成立,標誌著創業板市場的真正起步。20世紀80年代以後一批高科技公司如微軟、英特爾的上市,使得納斯達克成了全球創業板市場成功的典範與各國競相仿效的對象。起步階段的創業板主要特點為:市場形成具有自發性,市場規模較小,大多從屬於主板市場。

(2)繁榮階段。

1990~2000年是海外創業板市場發展的“黃金十年”。

據統計,1992~2000年,共有4211家公司在納斯達克首次公開發行,是同期紐交所的6.28倍。1994年納斯達克的交易量超過了紐交所,1999年納斯達克交易金額達10.7萬億美元,首次超過紐交所,成為世界上交易金額最大的證券市場。

伴隨著新經濟和網絡股概念熱浪,全球創業板市場出現了瘋狂上漲行情。1990年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僅為500點左右,到1998年7月指數翻番,但納指從2000點到2000年3月的5000點以上,則不到三年。

納斯達克的迅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示範效應,推動了各國或地區創業板市場創建高潮。數據顯示,在此階段誕生的創業板市場共有47家,占全部創業板市場75家的63%。其中英國AIM、韓國科斯達克、加拿大TSX-V等創業板市場脫穎而出。

(3)調整階段。

繁榮掩蓋了很多問題,當2001年代表新經濟的網絡股泡沫破滅後,直至2004年,海外創業板市場都處於調整階段,而美國經濟調整和“9·11”事件更使得調整加重。

納斯達克IPO家數1999年為485家,2001年僅為63家;交易金額也從2000年的20.4萬億美元迅速下降到2001年的7.3萬億美元;總市值則由2000年最高的6.71萬億美元下降至2002年最低的1.88萬億美元,減少了72%。股指在2000年3月創下5132.52點的曆史最高點位後迅速下滑,到2002年10月下跌78%。全球創業板市場也紛紛出現大幅調整,其中以市場結構比較單一的德國新市場和香港創業板指數跌幅皆達8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