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歸還貸款有多種方式,常見的包括月均等額還款和月均等本金還款,兩種方式的貨幣成本支出差異甚大。前者的貨幣成本較大,但前期還款壓力小;後者的貨幣成本較小,但前期還款壓力大。
此外,多數銀行允許借款人在借款期內一次“大額還款”,若有閑錢但又不足以全額還清貸款,不妨先還一定數目,以減少貸款總額,從而減少利息支出。
□信用卡4大作用早知道
信用卡作為一個便捷的支付工具,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和喜愛。其實,信用卡不僅可以作為支付工具,而且可以作為理財工具,充分發揮理財的功能。
其一,信用卡和其他銀行卡一樣,免去了我們攜帶大量現金的煩惱。與此同時,消費積分可以兌換各種精美禮品,從而淘到信用卡理財的“第一桶金”。另外,還可以通過銀行每月的賬單,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結構,慢慢地就會做到心中有數,控製自己的消費了。
其二,一般來說信用卡都具有50~56天的最長免息期。合理利用這一點,可以讓銀行的錢為我們生錢。比如說,日常的消費盡量使用信用卡來支付,而手頭的現金可以購買一些低風險、流動性強的產品,比如貨幣基金等,獲得的收益高於活期利息的幾倍,這是信用卡帶給我們的“第二桶金”。
其三,信用卡相當於給了我們一筆緊急應變的資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發生一些突發的事件,在需要資金應付這些突發事故時,信用卡提供給我們一條解決途徑。信用卡具備透支功能,按日計付透支利息,但因借款時間短,對持卡人造成的經濟負擔不大。
其四,建立良好的個人信用。隨著我國個人征信係統的日益完善,信用狀況越來越影響個人在金融機構的借貸結果。使用信用卡,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形成良好的還款記錄,利於金融機構評估你的信用等級。
我們要怎樣使用信用卡來進行理財呢?交行理財顧問介紹了以下幾點:
一是按時還款——不但能減免利息,還能形成良好信用記錄;二是信用卡主要用於消費,少取現;三是持有2~3張不同銀行、不同賬單日的信用卡,盡量享受最長的免息期和不同的優惠商戶和優惠活動。
□銀行理財產品“水分”多投資者購買需清醒
“該投資理財產品為每日觀察,逐日累計,預期最高年收益可達12%”,“在提供100%本金保障的同時,更有機會為投資者帶來人民幣10%或美元17%的年投資收益”,“該產品預期年收益率可達20%,最高收益率可達45%”……
在銀行頻繁推出全新理財產品的同時,其產品掛鉤方式日趨紛繁複雜,預期收益率更是愈發誘人。此外,不少產品的宣傳手冊上更是伴有銀行利用曆史數據進行的“倒流測試”,力證某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將“十分可觀”。麵對如此多樣化的宣傳方式,投資者不免眼花繚亂。然而,專業人士指出,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應保持清醒頭腦,理性分析類似“倒流測試”、“預期收益”這樣的數據。
(1)“預期”不等於“現實”。
目前,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大多會向投資者勾畫出“美好藍圖”,並不時報出幾個誘人的收益數字,讓投資者心生“買”念。但在產品結束之後,投資者真正拿到手的“現實”收益率卻往往無法達到“預期收益”,甚至存在不小差距。
2006年,民生銀行推出的“人民幣非凡理財第五期”,由於在到期日未能實現業務人員在銷售時許諾的3.48%的年收益率,在南京引起了投資者的大量投訴;中信銀行於今年10月份提前終止的某款3年期美元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率不到5%,也沒有達到當初向投資者宣傳的預期收益,引起了不小的糾紛;東亞銀行去年到期的一款投資黃金市場的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僅為百分之零點幾,與銷售期打出的8%的預期年收益率相差甚遠。此外,有些產品還會因為各種不利的市場變化而被迫提前終止。
“預期”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往往會引起消費者的大量投訴。據悉,上海銀監局也接到過類似的投訴。該局有關人士分析,上海的個人理財業務在高速發展,不僅理財產品數量激增,而且產品結構也日趨複雜,麵對如此大的理財市場,商業銀行中具有專業知識的理財人員卻十分匱乏,顯得“捉襟見肘”,部分銷售人員自身對產品結構、潛在風險等就缺乏了解,不免在銷售時片麵強調收益率,對於產品如何運作、收益率如何得來等細節難以闡述清楚,最終導致了客戶的不滿和投訴。該局表示,商業銀行應建立個人理財業務的後評價製度,以促進理財業務不斷良性發展。
“預期收益率”能不能說既然預期收益率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不僅很可能遠遠低於實際收益率,而且還可能成為銀行銷售產品的“噱頭”,並引發諸多投訴。那麼,預期收益率還能不能說?還有沒有必要說?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類型比較多,對於那些保本型、有固定年限的理財產品,銀行是比較容易得出預期收益率的,因此會作為一項宣傳內容供投資者參考;而那些投資共同基金等開放式金融工具的理財產品,則很難作出預期收益率判斷,因此也不會給投資者具體有關收益的數據。
目前,按照客戶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銀行理財計劃分為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和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其中,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又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明確規定,對於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和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風險提示的內容應至少包括以下語句:“本理財計劃有投資風險,您隻能獲得合同明確承諾的收益,您應充分認識投資風險,謹慎投資”。對於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風險提示的內容應至少包括以下語句:“本理財計劃是高風險投資產品,您的本金可能會因市場變動而蒙受重大損失,您應充分認識投資風險,謹慎投資”。但是,對於“預期收益”是否可以宣傳、如何宣傳,並沒有做出明確規定。目前,《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中已經明確規定,“基金公司宣傳推介材料不得預測收益率,不得誇大或片麵宣傳基金”。
“倒流”不等於“未來”
當然,銀行的預期收益率並非“空穴來風”,他們會將產品放到過去2-3年的時間段中進行“倒流測試”,從而得出該產品可能會獲得多少收益的假設,供投資者參考。這種依據過去的市場數據得出的“高收益率”結論,往往對投資者極具誘惑力。
據東亞銀行有關人士介紹,進行掛鉤的銀行理財產品一般都能進行“倒流測試”。具體方法是,從過去的2-3年中取不同的時間段,進行成百上千次的“倒流測試”,然後將所得出的數據取平均值,從而得到一個預期收益率或是最高收益率。該人士強調,“但這隻是產品可能達到的收益率,最後的到期收益率還要視市場情況而定。”
“倒流測試”的結論,一般會成為理財產品能獲得高收益率的有利“依據”。但是,某些“倒流測試”也會成為誤導消費者的“圈套”。記者近日發現,某中資銀行在宣傳一款投資國內股市的理財產品時,僅僅選取了2006年的A股市場表現進行“倒流測試”。而人人皆知,去年內地股市完全處於“超常規”發展狀態,用當年相關數據來做“倒流測試”,難免缺乏說服力。
業內人士指出,之所以選取倒退2-3年中的時間段,是因為這些時間段與產品今後的運作期處於相似的經濟周期內,所測出的數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花旗(中國)零售銀行業務產品部總監梁展霖表示,“這個時間段應該長一點,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排除產品數據的偶然性,使其具有更高的參考價值。”
總之,“預期”不等於“現實”,“倒流”不等於“未來”。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還是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足夠的風險意識。
※值得借鑒的銀行理財案例分析
□銀行理財產品提前贖回要先算損失
“案例”
林先生三年前在某銀行工作人員熱情推薦下,購買了一款5年期美元固定利率結構性理財產品。當時銀行承諾的利息比同期定期存款利息高不少,但隨著美元的連續加息,黃先生預期那點高收益早已無任何優勢,麵對注定投資虧損的結局,黃先生希望將資金贖回。但是銀行表示如果要強行贖回隻能贖回本金的88%,損失不小。
“點津”
贖回可能遇到三種情況:
麵對可能拿不到預期收益,產品又沒到期的情況,不少人會選擇向銀行要求“提前支取”,以降低損失。但事實上,一旦投資者提出“提前支取”就可能麵臨更大的經濟損失。這種贖回風險,投資者在購買產品之初就應該充分估計。
目前如果投資者想贖回產品,可能會遇到以下三種情況:一是銀行和投資者均沒有終止產品的權利;二是投資者有終止權利但是需要支付違約金;三是銀行有終止權,但投資者沒有。
對於投資者而言,損失最大的應該是第二種情況。為什麼提前贖回就不能獲得全部的本金呢?銀行對此的解釋是,一般銀行是將所有投資者資金打包操作,一旦部分客戶要求提前贖回,銀行隻能去做一筆反向交易,在未到期的情況下,肯定是有損失的,銀行不會去承擔這個損失。
其實,理財產品都有贖回條款,對投資者何時可退出產品、是否有附加條件、是否需要承擔相應的違約金或手續費等問題都有解答,隻是一些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往往對此一筆帶過。理財產品中有關贖回的規定將影響到投資者能否全額收回本金,需要特別注意,理財師建議,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應該看清楚這些細節規定,以免付出沉痛代價。
□職場“白骨精”玩轉女性信用卡
劉小姐是位十足的現代白領女性,她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高收入的工作,在消費方麵也毫不示弱,本著“能花才能掙”的精神,劉小姐可以算是商場的最佳顧客了。尤其在改用信用卡支付以後,消費額度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