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新熱理財方式——收藏及藝術(3 / 3)

說起“大團結”,不少人還有印象,作為當年流通貨幣的最大麵額,“大團結”揣在懷裏感覺硬錚錚的。而一張“大團結”放到現在值多少錢呢?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考慮過。實際上在退出流通6年之後,從理財角度看,“大團結”帶給我們的可能更多。據了解,一張品相好的“大團結”在收藏市場上的標價已遠遠超過麵值,而整個第三套人民幣大全套的市場價格更是達到8000元。即使扣除通貨膨脹的因素,收藏者仍然可以說獲益匪淺。由此,人民幣“收藏熱”也已在西安悄然興起。

(1)文化——“大團結”承載曆史。

據了解,我國建國以來共發行了五套人民幣。其中第三套人民幣是從1960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印製,並於1962年4月20日公布發行首枚棗紅色1角券紙幣開始,至2000年7月1日正式退出流通領域。其先後在市場上流通了38年,是目前流通時間最長,人們最熟悉、最親切的一套人民幣,其中人們最為熟悉的就是麵額最大的“大團結”。

喜好人民幣收藏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人民幣是藝術與價值的結晶,小小票幅圖案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潛藏著人文、曆史、地理、民族、美學等方麵的知識。

我國第一座橫跨長江的武漢長江大橋就展現在2角的正麵主圖上;1元的背麵圖案則是大草原上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2元的背麵圖案是玉門油田的生產場景……一枚枚紙幣見證了我國人民解決溫飽時期的偉大奮鬥曆程,而觀賞這一枚枚紙幣,除了勾起人們對流逝歲月的追憶外,也給人藝術美感的享受。

(2)收益——收藏也能創造利益。

而今,這些錢幣除了無形的曆史文化價值,其有形的市場價值也逐漸體現出來。

第三套人民幣從麵值分為1元、2元、5元、10元四種主幣和1角、2角、5角三種輔幣,共有7種麵額,全套合計18.8元。

有錢幣專家介紹,以第三套人民幣大全套為例,1999年大全套(7種麵值14種圖案)人民幣(全新)的收藏價為1000元,2001年它的收藏價格為1800元,2003年漲到2000元左右,2004年則衝到3100元,2005年市麵價為3980元,而現在已經升至8000元左右。第三套人民幣小全套(7種麵值)的價位在230元左右,從其退出流通市場之時算起,6年裏也已漲了1218%。

據了解,目前第一、第二大全套人民幣的市場價格已分別達160萬元、6.6萬元。不過目前全國來看,這兩套大全套人民幣也都很少見,現在主要收藏的是以“大團結”為代表的第三套人民幣。

受到收藏熱的影響,第三套人民幣黃金微縮版也搭上了“順風車”,自從年初上市以來,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價格也由1.66萬元上升到1.96萬元,升值空間在20%左右。

※當前形勢下國民需要保持的理財態度及未來預測

1.當前形勢下國民需要保持的理財態度

(1)入市場的時機是個很重要的衡量指標,關係投資決策的正確與否。時機是與變化直接相關的詞彙。對於藝術市場的變數,一個是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對投資活動的影響,如石油危機、金融危機都是對藝術市場災難性的打擊;另一個是具體微觀的變化:買家群體的內在變化,即老錢、熱錢的比例變化,而這伴隨著購藏趣味的變化就會導致市場的結構性變化。

(2)區域性是藝術市場的一大特征。而這對應的就是投資切入的地點問題。從宏觀上講,各個地區因為市場硬件方麵的差異會形成相應特色。如稅率、交易和出入境的相關法規等政策性指標和保險業、金融業等周邊配套產業的發展程度等。再有就是藝術市場的經驗和傳統的曆史積澱和影響以及國家大的經濟、政治走向的影響等。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成為現今藝術市場的兩大交易中心正是以上因素的高效整合的結果。微觀而言,趣味的地區區隔、具有豐富經驗和資曆的、人脈雄厚的指標性交易機構的存在,這些是衡量切入地點的關鍵。在中國台灣趨之若騖的藝術品在香港可能就門庭冷落。而如瑞士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索斯比和克裏斯蒂拍賣行這些指標性機構因為買家的品牌忠實度而有效購買群積聚,因而往往能使藝術品獲得更好的價錢。

(3)藝術投資最根本性的環節在於:選對藝術品。收藏模式大體分三類:

①藝術史式收藏,收藏目標藝術家或流派的每一分期和轉折點上的代表性作品,形成完整序列;

②珍寶閣式收藏,無體係,隻要是精品力作就全收;

③感性收藏,喜歡就買。

從專業的角度講,我們自然推薦前兩種,因為無論從藏品價值還是規避風險進而保值、增值方麵,這兩種都是正確的選擇。而選擇對了藝術品就具備了對抗市場變量的砝碼,可保證長線投資的信心係數和增值願景。

時機、地點、對象這三個因素互相扭合、權衡構成藝術品投資的內在邏輯,三位一體的整合、考量才能保證你選中“對”的藝術品。而這些建立在具備藝術的相關知識,擁有快捷可靠的資訊和暢通的專家分析、谘詢渠道,另外必須的自然是敏銳的判斷力、膽識、毅力和信心。也就是說你要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必備的素質。

2.2008年收藏及藝術投資理財展望

藝術品是靜默的,收藏是喧囂的。

2007年對於整個中國收藏市場來講是轉型最明顯的一年,遭受樓市、股市、基金三重夾擊之後,它終於放慢了前進的腳步。但是收藏及藝術投資卻有一番火熱的景象,因此有更多的人想在裏麵嚐試一番,淘出金燦燦的寶貝來。那麼2007年馬上就要過去了,我們關心的2008年收藏及藝術投資理財形勢怎樣呢?

(1)瓷器:官窯賤過民窯。

“就像魔術師吹出的大肥皂泡,在它即將破滅之前,隱隱約約顯現出幾個大字:‘瘋狂的官窯時代’!”著名古陶瓷鑒賞家、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楊靜榮和藝術品市場觀察家金石如此點評2007年陶瓷藝術品市場。

翻開2007年全國各地大小拍賣公司的圖錄,官窯產品顯然是陶瓷藝術品拍賣的主流。但這裏所說的官窯,實則多為現代仿品。據粗略統計,2007年全年國內上拍的各類官窯瓷達11000餘件。兩位專家認為,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

“2007年首次出現以下特點:一是官窯瓷總體數量達到曆史新高;二是官窯瓷數量大大超過民窯瓷上拍數量;三是有相當一部分官窯瓷的起拍價大大低於民窯精品,甚至低於普通民窯瓷器!這些官窯瓷器的價格充滿誘惑,弄得人們真假難辨,藏書家也開始變得縮手縮腳!”金石說。

楊靜榮則表示:“官窯瓷以皇家貴族定製、數量少、做工精細等特點而名貴,官窯瓷的主體部分被收藏於北京故宮、台北故宮、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幾處。八國聯軍搶走一部分,流落民間的乾隆以前的官窯精品最大存量不過三四千件,也不會像普通商品那樣廣為流通,哪來的每年數以萬計的官窯瓷?”

根據網上統計數據,全國收藏有五大名窯、元青花、釉裏紅、明清官窯瓷器者,竟達30萬人左右。楊靜榮說,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世界收藏中國陶瓷最多的博物館,其陶瓷品總數也不過才35萬件。如果五大名窯、元青花、釉裏紅、明清官窯瓷器存世量像拍賣品那麼多,那就是曆史上的一個大笑話。

兩位專家認為,官窯瓷器從整體上看在2006年就開始一路下滑,至2007年出現更大下跌,泡沫開始呈現破滅趨勢。而縱觀2007年藝術品陶瓷市場,且不論真假,整體交易額仍不低於2006年,仍繼續“繁榮發展”。

2008對對此種投資品種的關注程度仍然會比較的高,但是不同之處是一部分人上了名窯、官窯的當之後,開始注重真正能夠代表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老窯陶瓷了。開始認真對待那些不知窯口、不知具體時代,卻有著厚重的曆史文化,有著鮮明的民族和時代特點的古陶瓷。

2008年投資理財建議:物以稀為貴永遠是藝術品市場的一個法則。

(2)錢幣:穩步前進。

“2007年錢幣價格的飆升,是2006年強勁勢頭的繼續衝高。民國孫中山背嘉禾金樣幣拍賣價超過600萬元,而金代古幣、孤品天眷通寶折二也拍到134萬元,其實這些都是意料中的事。”著名錢幣鑒賞專家、《收藏界》雜誌名譽總編董大勇說。

董大勇認為,當代紀念幣和金銀幣的購銷是一種單純的投資行為,其目的很清楚:就是增值回報。但曆代古錢幣則不然。首先按學科分類學來說,它屬於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古錢收藏是一門邊緣學科,涉及金屬冶煉、書法、美學甚至化學等方麵,其曆史涉及四千多年,浩如煙海、博大精深。

“曆代錢幣收藏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與知識蘊含,而古錢本身又是中華悠久曆史文化的實證與載體。它本身帶有強烈而豐富的曆史信息,又有不可再生和不可複製性,是富有中華傳統與國學氣味的一項高文化層次的收藏活動。”董大勇說。

很多被“凡是古錢均可發財”觀念誤導的人群已經逐漸從熙熙攘攘的錢幣收藏大軍中退出,現存的錢幣收藏者更趨於理性化,更著重於依靠提高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技能來從事收藏活動,他們已逐步成為錢幣收藏的主流。這種狀態已經在2007年前後趨於穩定,是中國錢幣收藏隊伍成熟的表現。

對於2008年或者更遠一些時候錢幣收藏增值前景,還是表示樂觀。市場會穩步前進,泡沫也會越來越少。以抗戰初期為例,當時一枚貞觀通寶或建炎元寶均價值1000元,而普通的官窯清瓷四五百元,三代青銅器物無銘文、花紋工藝佳者最多數千元。雖然現時收藏市場又有許多錯綜複雜的變化,不能簡單比照,但從這個例子中仍可讓我們看出曆代錢幣在傳統藏品中可觀的潛力。

2008年投資理財建議:不要太看重身外之物。

(3)青銅器:剃頭挑子一頭熱。

“盡管國內青銅器市場在一整年的等待中沒能給我們帶來驚喜,甚至一度遇冷,但我們還是能從海外市場感受到世界對中國青銅器的認可,也證明了中國青銅器是一種世界藝術,是世界藏家追捧的焦點。”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複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青銅研究會會長賈文忠表示。

國內青銅器拍賣今年接近八成流拍。2007年最後一場青銅方麵的專場拍賣會,全場118件銅鏡、7件青銅器,吸引了將近300人前來現場競拍,卻始終沒有出現讓大家激動的場麵。

對於青銅器收藏市場,賈文忠認為,要具備平衡的心態。首先要知道青銅器受國家文物部門保護,不準隨意在市場交易和上拍。青銅有自己的身份製約,因此造成了中國青銅器市場發展緩慢,國內上拍的青銅器檔次低、價格低、數量少、成交率差是必然的。這樣的買賣關係約束著國內很多的心理,致使國內市場交易量長期蕭條。

與內地市場不同,2007年中國青銅器的全球市場上收藏家都在爭相競買中國青銅器:2007年4月在澳門舉辦的崇源國際2007春季中國古董拍賣會上,8件青銅器超過1000萬人民幣,最高單價成交價455.4萬元。二是中國青銅器拍賣記錄出現戲劇化換位場麵。據報道,3月20日,在紐約舉辦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由美國水牛城Albcenter-Knox藝術館提供的中國青銅酒器青銅紋方,以810.4萬美元創下曆年來青銅器拍賣的全球第二高價。3月9日——18日在荷蘭馬斯垂克舉行的歐洲古董博覽會上,一隻戰國時期的“青銅錯金嵌綠鬆石貘尊”以1200萬美元的天價成交,成為目前成交價最高的中國青銅器。2007年青銅器市場造假也出現新動向,“回流文物”成主流,外國人專騙中國貪心買家。

2008年投資理財建議:收藏從古到今都是“小眾”的事,本不是全民收藏,畢竟真東西數量是固定的,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撿漏”。收藏要從學知識做起,不能急於求成,眼力是在一點一滴的實踐中積累起來的。

(4)和田玉:掀起新一輪收藏熱。

“玉比金貴千倍。”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李彥君說,翻開2007年的報刊,“稀世羊脂玉”、“和田玉10年漲價千餘倍”等醒目文字屢見不鮮。和田玉掀起了新一輪的收藏熱。玉器需求似乎從未這樣旺盛,玉價從未如此抬高,玉器行業前景從未這樣被看好。

李彥君認為,2007年玉器市場最大特點在於:一、和田玉拍品的數量創曆史新高,二、玉器拍賣從原來的單一性向多元化發展,出現了眾多所謂的玉器專場及和田玉專場。“其實絕大部分為青海一級玉,次為俄羅斯白玉,真正和田玉很少見。”他說。

和田玉因其堅硬、溫潤、色純、稀有而備受世人珍愛,成為中國玉文化的代表性玉材。進入戰國時代,漸成中國帝王玉的主流用玉。因而孔子在總結玉的十一德中,和田玉因具備上述特點而成為中國玉的評價標準,成為《說文解字》玉的涵義,並延綿不絕。至清代,無論是數量、品種,均為曆史之冠。而和田玉,特別是籽料,在曆史上長達四千多年的采集中已近枯竭。2005年全年和田籽料產量僅有200千克。現存世量最大的和田玉所做玉器仍屬清代遺留的玉器。

2008年投資理財建議:投資藝術品必須具備四大法則:1、曆史價值(文物價值);2、藝術價值;3、工藝價值(科技價值);4、稀有性。具備這四大價值的古代藝術品,才最穩妥,才有升值空間。

(5)當代藝術品:步入名作行情。

2007年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而言是碩果累累的一年。截至11月30日,包括陳丹青《牧羊人》等在內的61幅當代藝術品突破了千萬元大關。中央美院副教授、藝術市場分析專家趙力認為,當代藝術市場已經進入了名作行情。

趙力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迄今為止經曆了三個階段:初始階段,隻要是當代藝術就有行情,按照股票的說法是普漲。第二階段是2005-2006年,整個市場進入名家行情,不是所有人的作品都能賣好價錢;現在已經進入第三個階段,隻有有名的、代表性的作品才有行情。2007年當代藝術市場有三大亮點:最大的亮點在於記錄不斷地被刷新,超乎想像。今年創造了兩次高記錄:嶽敏君的《處決》、蔡國強的《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整體形勢還在往上走。另兩大熱點在於中國當代藝術國際行情明顯高於國內市場,畫廊在數量、規模、經營範圍等方麵發展迅速,不再是從前拍賣行一手遮天的情況。

關於2007年當代藝術市場存在的問題,專家認為一個很大的隱患在於一線的老麵孔仍占主導。第二個問題是市場漲得太快,許多人衝著投資的目的進入市場,更刺激了價格,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三是市場普遍急功近利,許多人對當代作品並沒有感情,更沒有責任感。

另外,專家認為2008年當代藝術市場將是一個穩定增長的態勢。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將來還會處在“名作行情”中,名作行情是最好、最有益於市場發展的。當然,如果有好的、稀缺的作品,照樣會有好的價錢。

2008年投資理財建議:還沒有實現的價值“窪地”,我認為就是中國當代的年輕藝術家。

(6)書畫:“回暖”隻是區域現象

回暖是形容2007中國書畫市場被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尤其是仇英《赤壁圖》在嘉德秋拍以7952萬元成交,創下國內書畫類拍賣最高價格之後。

所謂回暖主要還是指諸如佳士得、蘇富比、嘉德、翰海等大的拍賣公司。由於本身的品牌效應,大拍賣公司所征集拍品質量較高,成交量自然就高。但以江浙一帶市場行情,除上海朵雲軒、杭州西泠印社之外,其他拍賣行的中國書畫仍舊處於低迷狀態。因為目前中國書畫轉暖複蘇的觀點並不帶有普遍性,僅是一種區域性的回暖。

中國書畫尤其是古代書畫由於資源稀少,其市場潛力毋庸置疑。古代書畫的潛力依然巨大,所以收藏投資者應首選古代書畫作品,其次是近現代,再次才是目前在世的畫家。因為古代和近現代的畫家畢竟已故,在美術史上已經沉澱下來,而且存世量隻會有減無增,升值空間大。而現在很多在世的畫家,人為炒作因素太重,價格浮動不定,將來在美術史上到底居於怎樣的地位現在很難說,所以藏家在這方麵投入資金時需要謹慎。

如果有好的眼光,現在正是購買二線畫家作品的良機。尤其對於投資收藏而言,和一般的學術收藏不同,更注重的是投資回報率。根據專家多年來的鑒定和市場經驗,非常開門的藏書品是最好的選擇。其次投資也需要根據自己的實力而定。績優股如傅抱石、徐悲鴻、張大千、齊白石等固然是投資的最佳選擇,但存世量太少,開門的作品可能僅十之二三,資源非常匱乏,價格也非常高。這時一般藏書家不妨考慮二線畫家。

2008年投資理財建議:現在藝術品市場存在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很多投資者都“追漲不追跌”。事實上,等藝術品價格上升的時候再投資,升值的空間就會小很多。

理性篇 理財熱要求我們學會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