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投資組合誤區。
在進行投資組合的過程中,很多人會陷入到各種誤區裏麵去。這些誤區有這樣幾個方麵:沒有明確的投資目標。投資不能無的放矢,但時間久了,投資者很容易忽略某項投資的存在目的。
股票基金通常扮演資本增值的角色,而投資於債券基金或者準貨幣市場基金往往是為了獲得穩定的收益。沒有核心組合。如果你持有許多基金卻不清楚為何選擇它們,你的基金組合可能缺少核心組合。針對每項投資目標,你應選擇三至四隻業績穩定的基金構成核心組合,其資產可以占到整個組合的70~80%。
非核心投資過多。核心組合外的非核心投資可增加組合的收益,但同時也具有較高的風險。如果投資者投資過多的非核心部分,可能不知不覺地承擔著過高的風險,而阻礙了投資目標的實現。
組合“失衡”。好的基金組合應是一個均衡的組合,即組合中各類資產的比例應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項投資的表現各有高低,如果某些投資表現特別好或特別差,會使整個組合“失衡”。
基金數目太多。如果持有基金數目過多,投資人看著冗長的基金名單,往往會眼花繚亂、不知所措。不妨借助“該基金能否充當組合中的某個角色”的標準進行篩選。通過資產的重新配置,投資者可使組合中的基金數目減少而增加各基金的比重。
(4)投資三分法。
懂得了投資組合的要素,避開誤區之後,應該對投資組合的內容有全麵的了解。投資組合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麵,即:投資工具組合、投資時間組合和投資比例組合。投資工具組合要求投資者不要把全部資金都用來進行一種投資,而應該將資金分成若幹部分,分別運用不同的投資工具,投資於不同的領域。在相同的環境中,不同種類投資工具的風險程度不同,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傳統的投資工具組合通常采用“投資三分法”,即將全部資金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用來進行儲蓄、保險;一部分進行 股票、債券等投資;還有一部分用於房地產、黃金、珠寶等實物投資。
投資時間組合要求投資者不要把全部資金一次性地用於投資,而應該分次分批、有計劃地進行。各種投資工具在期限上應是長期、中期、短期相結合。一次性將資金全部投入,若實際情況與預測有所不符,或者會因手中無備用金而喪失獲取更高收益的機會,或者會承受該投資環境下無法避免的係統風險。另外,從資金的時間價值來看,時間越長,收益率越高;從流動性角度考慮,時間越短,變現能力越強。家庭投資組合既要求較高的收益,又要保持一定變現能力,以應付突然的現金需求,因此,長、中、短期投資應結合起來。
此外還應分散投資工具。由於各種投資工具的風險和收益水平不同,流動性不同,投資者對收益的期望和對風險的偏好不同,投資組合比例就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風險喜好型的人,追逐較高的投資收益,其投資重點偏向於高風險、高收益的外彙、債券等投資工具;風險厭惡型的人則將大部分資金用於儲蓄、債券等收益基本穩定、風險較小的投資工具。
投資組合的分配比例主要依據個人能力、投資工具的特性及環境時局而靈活配置。個性保守或閑錢不多者,組合不宜過於多樣複雜,短期獲利的投資比例要少;若個性積極,財力又可以,且不怕冒險,則可視能力增加高獲利性的投資比例。了解了投資工具的特性及運用手法後,還要搭配投資組合,才是降低風險的最佳做法。
※麵對理財個人需要學會的成熟理念
說起投資理財,一些人就會想到,投資理財不就是將100萬元如何變成1000萬元嗎?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不少人在股市神話、郵市神話和彙市神話的誘惑下,做起了一夜暴富之夢。結果可想而知。
一種是來了好運氣,初涉市場便中了頭彩,從此便以為自己是高人一等。賭癮一日較一日更盛,最終是輸了個精光,從哪裏來又回到哪裏去,可能還背上了一身的債。另一種是,下得海來,即被海水嗆了個夠,投入的資本大幅縮水,真恨不得將自己的手剁下來。
以上情形的出現,不少人將之歸結於技術操作上的原因。其實,除技術原因外,更為重要的是理念上出了問題。至少他們沒有認識到,投資工具其實是一柄雙刃劍。作為投資者,若想讓你的投資有本有息,那麼,對不起,這種投資伴隨的將是較低的收益。若想讓你的投資獲得較高的回報,那麼,對不起,你將同時承擔較高的投資風險。
作為個人和家庭,若想打理好自己的私人資本,首先就得樹立起正確的理財理念。
理念一:任何一種投資工具都是一柄雙刃劍,沒有最好,也沒有更好。
理念二:遵循終身快樂理財原則:抓住今天的快樂,規避明天的風險,追逐未來生活的更加快樂。
在個人和家庭經濟生活中,應建立起三個體係:一是建立起與資產、收入相匹配的日常生活消費體係。既不當一粒醬豆子打湯吃兩餐的“土財主”,又不做超前消費的“月光族”,珍惜幸福生活每一天,過好幸福生活每一天。
二是建立起與個人和家庭生存階段、健康狀況、消費預期、職業特點等相匹配的避險體係,做到未雨綢繆。
三是建立起與個人興趣愛好、市場駕馭能力等相匹配的風險投資體係。充分利用風險投資市場的運行規律,在市場低點切入,高點了結,以追求私人資本效益的最大化。
理念三:投資理財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隨個人和家庭以及市場的變化而變化。
比如,收入提高或減少,則即期消費水平將隨之提高或下降。又比如,年輕單身男女,一般情況下,他們的避險準備,除保留一定的緊急備用金外,再買10-20萬元保額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和2萬元保額的意外傷害醫療保險就行了。待到結婚生兒育女後,就得為子女教育投資了。人到中年,身體肌能開始逐步衰退,這時,醫療保障方麵的需求就凸現出來了。人到老年,醫療健康方麵的需求越來越旺,但賺錢的能力越來越低,而保險公司的保險費越來越貴,甚至不予承保了。
再比如,年輕人身體健康、事業的再生能力強,且無牽無掛。因此,在私人資本的處置上,盡可大膽地往前走,做個進攻型投資者。等到中年時,一方麵上有老、下有小,經濟壓力重;另一方麵,中年正是人生中事業和財富創造的收獲期。因此,對中年人而言,應做攻守兼備型投資者。而老年人,一方麵已進入賺錢的低穀期,另一方麵又已進入被動消費(日常生活消費、醫療保健消費)的高峰期。因此,在投資上,應做防守型投資者。不然,一生中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幾個養老錢、看病錢,丟到風險投資市場就不見蹤影了。
理念四:正確認識不可變風險與可變風險。
家庭進行投資有風險,不投資也有風險。或許你會問,我們究竟是要投資的風險,還是接受不投資的風險呢?對這個問題,如果我們作一些深入地研究,選擇就不會很難了。
其實,單一地把餘錢存進銀行拿利息,而不進行任何其他投資活動,這種風險是不可變風險,或者說是固定風險。因為,適度的通貨膨脹是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添加劑,或者說是動力之一,這是已被曆史證明了的可靠經驗,也是世界各國和地區政府經常加以運用的財政貨幣政策。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現實。
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它的貨幣有沒有貶值呢?回顧一下曆史,就不難發現——貶值了。幣值一向比較穩定的人民幣,幾十年來貶值了嗎?拿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資料比較一下,也不難發現——貶值了。20世紀80年代,一雙皮鞋最貴也就是20多元,現在一雙要多少錢呢?這叫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而將家庭的收入合理地進行安排,將家庭節餘的錢合理地進行投資活動,這種風險是可變風險,或者說是可以控製的風險,是可以化險為夷的。問題的關鍵是,你有沒有正確地綜合運用避險工具和風險投資工具的能力,在投資理財中出奇製勝,永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