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每個人一生的追求。幸福的家庭除了要有愛,經濟基礎也是不可或缺的。每個人都要學會理財,理財的終極目標不是累積金錢,而是累積幸福。好的理財計劃能使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至少比以前感覺更幸福。
一、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改革開放30年以來,國人日益富裕。錢多了好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各種需求都能夠很大程度的得到滿足,但是,錢多了不會理財反而是個壞事。俗話說:吃不窮,穿不窮,不會算計一輩窮。人生需要規劃,錢財需要打理。會理財的人與不會理財的人,命運就大不相同。
為什麼說錢多了不會理財反而是個壞事呢?因為一個人的財富增長越大,麵臨的風險也越大。你看很多人都是在資金少經驗少的時候通過奮鬥慢慢積累了巨額財富,但是最後卻因為一次失敗而倒下,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還有很多人可以短期獲得很多錢,但是財富不能保持長久。理財就像馬拉鬆長跑,需要長期堅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理財是看最終的結果的,不是看短期效應,所以理財計劃非常重要。
人們常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為什麼有些人勤勞一生仍然入不敷出?為什麼有些人年紀輕輕就財源滾滾?答案當然是複雜的。在眾多原因之中,理財水平的高低應該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
我舉一個身邊的例子:有三個人,我就稱呼他們張三、李四、王五吧,他們是好朋友,早在1989年就成了當地有名的“萬元戶”。但是三個人由於對理財的認識不同,以至於18年之後,他們的命運出現了極大的差別。
張三這個人比較老實,不願意承擔任何風險。他的1萬元是存在銀行,采取5年定期滾動存款,80年代存款利率在10%以上,之後逐步遞減,到2007年定期存款利率下降到5.76%。18年之後,他的1萬元變成了33166元,僅僅增值3倍,實際上已經貶值了。
李四頭腦比較活躍,對於市場出現任何新生事務,都是采取極大興趣去研究。1991年我國證券市場開放不久,他就果斷結束一年定期的存款,投身股市。18年之後的今天,股市從100點上漲到6000點,李四的1萬元變成了40萬,增值39倍。
再看王五,1991年之前1萬元也是放在銀行作定期存款,隨後看到李四在股市裏麵賺了錢,由於對股市投資不熟悉,不敢炒股。在李四勸說下,1999年買入基金開元之後一直持有。8年之後,基金開元每年收益超過15%,現在王五1萬變成了20萬,也不錯。
張三看到李四、王五的理財經,心裏直歎氣,埋怨銀行存款利率太低,而物價上漲太快,當年風光一時的“萬元戶”不僅資產沒有升值,反而購買力不如以前。目前麵臨買房壓力,生活壓力很大。
你看,同樣的起跑線不同的命運。難怪張三感歎:“理財不僅僅是可以改變命運,更重要是對待生活和家人的態度,上有老要養,下有孩子需要教育,自己還要準備養老,不理財真是不行。”
所以,理財要從現在開始。一個人越晚理財,壓力越大;越早理財,越早受益。
二、理財是一生的功課
理財不分先後,不分年齡,隻要您不離開這個社會,不離開這個經濟規律,不管多少歲數,您都需要理財。理財不僅僅是賺錢那麼簡單,更是一生的功課。
有人會說了,我20多歲了,正是“80後”,現在競爭壓力多大呀,剛參加工作,工資也不高,還不夠我花的,怎麼理財?其實,這是一個觀念上的問題,不要以為理財是有錢人的事,每個人都有理財的權利,錢少不等於無財可理。這時候錢少,你不開始理財,那麼,什麼時候才會有錢呢?
無論錢多錢少,都可以理財。理財是一個長期過程,越沒錢越要理,越早開始越受益。我講一個身邊的故事。我的朋友小秦和小趙都是剛剛步入社會的職場新人,差不多一起進公司的,工作剛一年。小秦今年24歲,本科畢業,未婚,月收入2200元左右。小趙今年25歲,專科畢業,也是未婚,月收入1500元左右。按常理說,小秦每月收入比小趙多700元,他應該比小趙更具備理財的條件。
有一次聊天,談到了理財,我問他倆:你們都攢了多少錢了?小趙說,存下了3300元。小秦說,慚愧,隻存下了不到600元。怎麼會是這種情況呢?小趙也不相信小秦就攢了怎麼一點錢,還打趣說,你放心,我決不會向你借錢。小秦說,真的,我有必要騙你嗎?
我仔細一想,覺得小秦說的是實情。我問小秦,你知道你為什麼沒有存到錢嗎?小秦說,嗨,花了唄。我說,是呀。你看,雖說你的工資比小趙高,但你在衣食住行方麵的開銷也比小趙高。你平時花銷沒有計劃,在旅行、購置自己喜愛的電子產品方麵有一大筆支出。我粗略算下來,你的2200元月收入所剩無幾。小趙雖月收入不高,但一切消費支出有度,基本消費隻有800元,每月花費100元左右買書。 這就是你沒有小趙存錢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