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承認我說的有道理,表示從現在開始計劃開支,攢錢。我說,那你每月先買1000元的基金吧。在我的建議下,小趙現在已經買了3000元的貨幣基金,一年下來又多了一筆利息收入。
由此可見,工薪族要靠小本投資來積累財富。如果你沒攢到錢,也應該反思,你沒有錢的原因在哪裏?如果你想過得好一些,有房有車,甚至還有自己的公司,就要現在開始學一些理財知識。如果不會理財,可能您的努力會化為烏有,夢想也就成了幻想。
現在20多歲這一代人,除了工作,最大的壓力就是需要一套住房。從2006年-2007年統計的北京的房價來看,幾乎呈現加速上漲之勢,房子是越來越貴了。我的一個表弟也是這個年齡段的人,在參加工作2年之後,在我用理財思路的勸說下,用公積金貸款在2006年買了一套房子,而2007年同樣的房子需要多付出30-40%的房價。他高興的對我說:如果2007年買,我是無論如何也買不起了,房子漲的太快了。試問,如果不會理財,我們的房子夢在何方?
現在30多歲的70年代人,壓力更大。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花錢。每天工作真是體現了一段順口溜:起的比雞還早,吃的比豬還差,幹的比牛還累,睡的比狗還晚。表麵上看,住在新房子裏麵,出門開車,但是每月就成為了房奴和車奴,每月工資先要還貸款,之後在一些花銷,吃飯,消費,應酬,幾乎剩下有限,資產有限,拿什麼理財?對於這樣的朋友,我的建議是,您現在隻是30歲,您的一生隻是走過了少一半,如果不學會理財,怎能保證後半生過得幸福和安康?
40-50歲的人,正好趕上國家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化,工資比較低,普遍沒有一技之長,還會遇到下崗或者轉崗。這些人大多有單位分配的房子,現在房子普遍增值,還覺得有個窩。但是從家庭支出,養老計劃,都應該好好打理才能讓自己的後半生過得舒服,不因為計劃不周而讓自己的後半生過得更加困難。
有人說,60多歲的人,手裏有退休金,應該不用理財了把?而且也應該過一個安詳的晚年吧?不,不會理財依然很危險。有一些退休的老人,退休金不是很多,生活也不錯,但是就怕遇到生病,一旦生病,社會醫療之後自己要負擔很大一部分,家庭很多支出勢必受到影響,甚至影響自己的老年生活。還有很多老人在退休之後還發揮餘熱,進行一些工作,再有一份收益。試想,如果有一個良好的理財計劃並且實施,在應該盡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還要在退休之後的辛苦嗎?
我接觸過一個農民工朋友,人挺樸實,熱心腸。聊天時我勸他學一些理財知識。他很茫然,說,我每月工資隻有幾百元,還不夠給家裏寄錢,怎麼理財?我文化不高,怎麼會理財?打工是計件工資和計時工資,我也總是擔心如果我們老了,幹不動了,怎麼辦?
我對他說,如果您不會理財,沒有關係,你可以讓專家替您理財,您可以作基金定投,一月100元可以拿出來吧?50元也可以,如果您2006年定期投資,投入1200元,收益遠遠高於1200元,等於多賺了2個月工資。所以,打工是一次收入,會理財等於多找了一個工作,甚至遠遠高於您的工資。正好報紙上也報道很多市民排隊買基金,我這位農民工朋友也高興地去銀行辦了基金申購手續。
有人曾經問我:那些大款和企業老總,身價上千萬,這麼多錢,不用理財了吧?我笑了,告訴他,你想錯了。大款和企業老總更需要理財,他們比普通老百姓更有很強的理財意識和能力,所以,他們的財富也越來越多。
現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給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麵的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龐大老年群體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麵需求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政府、企業、社會都已經感到養老保障方麵的壓力正在顯著加大。
麵對我國老齡化的現實,現在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應該進行財富積累,給自己規劃一個退休的遠景。沒有人願意自己退休以後還去打工,或者還靠政府救濟,而且還要防備遇到突發事件導致晚年很悲慘的情況。
總之,不管窮人還是富人,無論掙錢是多是少,都應該學會理財。理財是人一生的功課,每個人都有必要製定從搖籃到墳墓的理財計劃並付諸實施,給自己一個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