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二十幾歲開始理財,三十歲後讓人刮目相看?(1)(1 / 3)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有錢更讓人自信的了!有錢,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沒錢,心有餘而力不足。到了而立之年,沒錢沒房沒車子,找個老婆都困難!看看那些有錢人,再看看自己,簡直太寒酸了。所以,從二十幾歲開始學習理財吧,到了三十歲的時候讓所有的人刮目相看!

二十幾歲的理財觀,決定你的後半生

有人說,二十幾歲開始賺錢了,但是賺的錢沒處花。乍一看,這句話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怎麼會沒處花呢?明明是錢不夠花,有很多想買卻舍不得或者根本買不了的東西,不知不覺中就成了“月光族”,甚至有的年輕人工作後還和家裏要錢,成了“啃老族”。

但是和那些走過單身期,開始養家糊口,撫養下一代,贍養父母的人相比較,我們就會發現錢真的沒處花。在實實在在的生活壓力下,才能真切地了解什麼叫“錢不夠花”。這樣看來,二十幾歲確實是最沒處花錢的時期,自然而然也就成了開始理財的最佳時期。事實上,理財的最終目的不是理出更多的錢,而是要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和理財意識。

很多美國孩子從小就學習了一定的理財知識,一些富翁更是如此,他們唯恐自己的孩子無法繼承自己的巨額資產,或者成為一個浪蕩公子,強迫自己的孩子學習理財知識。效果也是顯著的,大家有目共睹,美國的經濟狀況一目了然。相對來說,許多的中國孩子則缺乏這些理財理念的灌輸,直到二十幾歲還是懵懵懂懂,甚至一無所知。實際上,從小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培養正確的理財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毫不誇張的說,年輕時的理財觀能決定一個人的後半生。

想想看,如果學了理財方法,就可以節省開支,獲得一部分收益,而不會因為“預算不足”而不得不購買一些次級商品;如果能在二十幾歲時就能合理配置金錢,那麼到三十歲的時候,人生很可能會有更多的光彩;如果在年輕的時候能夠耐下性子,理性學習一些長輩的理財方案,那麼,以後就可能擁有更多投資“幸福”的本錢。

雖然,發了工資以後可以任意揮灑,可以留下很多美麗的回憶,但是,人生路漫漫,誰又能保證以後不會出現緊急時刻呢?有錢難買早知道,如果二十幾歲的時候就知道“利滾利、錢生錢”的道理,就不會出現“錢到用時方恨少”的狀況。

二十幾歲的理財觀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後半生,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一句空話套話。 雖然大多數的年輕人沒有很多財去理,也沒必要去參加理財培訓,但樹立起良好的理財理念,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還是很有必要的。二十幾歲已經不再是那個青春年少懵懂無知的年齡了,應該明白金錢的價值,學會理性地消費,合理地控製金錢,為以後的人生加油!

沒有正確的理財觀念,就會放任金錢的無辜流失,金錢得不到合理的分配,不能增值,隻是死水一潭,靠著可憐巴巴的那點薪水,又怎麼能買房子買車子呢?現在不理財,將來財也不會理你。

二十幾歲是最適合開始理財的時期,不要說你沒錢可理,也不要說你的錢少得無從理起。不管當前財務狀況如何的不堪,及時著手開始理財都不遲。希望每一個年輕人都能夠馬上啟動自己的理財計劃,那你的後半生會精彩,你的人生也將不同凡響!

前半生栽樹,後半生乘涼

二十幾歲正是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大部分人收入都不多,隻夠自己的日常開銷,再加上父母身強力壯也不需要補貼家用,即使有男/女朋友,花銷也不是很大。這時自然談不上什麼壓力。幾年後,工資漲到四五千,就該考慮攢點錢,付首期買房子了。再過幾年,收入再漲,又會麵臨給孩子、老人等更高的生活開銷。

再奮鬥一段時間,賺的錢越來越多,也許可以稱得上事業有成了。但是對生活的追求也會變得水漲船高——房子要大要舒適,車子要好要高級,孩子要上更好的學校,要旅遊要度假……很多大城市裏的白領,都是沿著這樣一條路走下去的。看起來生活質量很高,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就能加入富人的行列。開銷越大,對工作的依賴性也就越強,一旦離開了工作,就會手停口停,恢複窮人的本色,同時較高的生活標準也會成為沉重的負擔。所以許多人看起來很有錢,但是根本談不上是真正的富人。

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又是什麼呢?這正是理財觀念的問題。科學的理財觀念認為,靠高收入和攢錢來實現富裕的思路完全是錯誤的。不能得到正確的理財觀念,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最終的財務自由。

那麼,究竟怎樣的理財觀念才是正確的呢?怎樣的科學理財觀念才能做到以財生財呢?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一生無憂呢?

俗語有雲: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具體到每一個人來說,這句話也很有道理,可以延伸為“前半生栽樹,後半生乘涼”。

大多數中國人都有這樣一個心理,尤其是在城市裏生活的有頭有臉的人,功成名就之後,“退隱江湖”就成為這些人心中化不開的情結和憂愁。於是,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等我有了×萬的積蓄,我就退休了”,“等給孫子買好房子,我就不幹了”……如此這般的感慨和豪言壯語時常充斥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曾經成為網上討論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