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還會發現有些與境外股票或基金掛鉤的理財產品,沒有公布“預期收益率”,或者隻是籠統地說收益率是從零至無限大。這是什麼意思?這樣的產品能買嗎?很多人就認為這樣的產品不能買。法律條款是這樣定義的:預期收益均不是承諾收益,僅是一種參考,真正能夠拿到多少收益還要看理財資金的運作情況。所以,這種理解觀也是錯誤的。
我們要明白,大多數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是和市場表現掛鉤的。理財產品說明書所說的那些個“預期收益”大多是在以往收益數據基礎上預測而得來的,所謂的“最高”更是最為理想狀態下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金融市場變化莫測,誰能保證理財期滿最終實現的收益呢?
那又如何避免走入預期收入的誤區呢?
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要認真研究產品和市場,還要結合自己的資金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來考慮、購買投資組合。最主要的是明白——預期收益不等於實際收益!銀行的宣傳更不能代表合同內容,不具有規範的約定。
二十幾歲的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就像用一個新的電器那樣,看不懂就不會用甚至會壞掉。看明白了再投資,投資以後還要繼續關注所買的理財產品的資金流動方向,看看銀行把錢投向哪些方麵,資金投入方向才是理財產品收益率最直觀的體現。
二十幾歲年輕人理財三戒三宜
俗話說:“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很多20世紀60年代的老人經常這樣說話,現在的生活水平自然要高出以前很多。那現在說這句話還有意義啊?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經驗即財富。學會怎麼理財,怎麼理好財,是每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都應該關心的話題。理財需要算計,年輕人理財要做到三忌三宜:
一忌攀比揮霍,宜未雨綢繆,居安思危
二十幾歲的80後,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家裏就比較富裕,沒有什麼經濟負擔,思想上更沒有什麼理財意識。喜歡攀比,穿名牌,用高檔,揮霍無度。尤其是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自己能賺錢了,花起錢來一副大款相,往往還沒到月底已是兩手空空。這樣的年輕人不在少數,總認為自己年輕,錢嘛,有的是機會去掙;還有的認為爸媽有錢,沒了去拿就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很難做到量入而出地去花錢。
像這種情況的年輕人應該多問自己幾個怎麼辦:有一天你失業了怎麼辦?你買房子沒錢怎麼辦?你的家人得了重病需要大錢怎麼辦?你想結婚沒錢怎麼辦?看你沒錢怎麼去應對,看你怎麼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再強大的國家都需要儲備,何況是一個小小的家庭呢。
二忌好高騖遠,宜麵對現實,聚沙成塔
西方發達國家的很多富豪們,雖然日進萬億,腰纏萬貫,但在生活上還是非常“小氣”,節約水電,穿舊衣服,為的是什麼?不僅僅是為了子孫後代,更是一種居安思危、環保意識的體現。我們年輕人,雖然錢不多,但也要學習這種富人的理財觀念,從實際行動中實現理財。對於剛參加工作的人來說,可以把每月工資的一部分存入銀行。
儲蓄是最安全、最可靠、最簡單的理財方式。每個人初學理財,最好先學會把錢存起來,當然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相對安全的國債、債券等,因人而宜去選擇理財工具。雖然簡單,但你必須去做,隻有這樣才會有收獲。在生活中要學會花錢,樹立節約意識,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和浪費,聚沙成塔,小錢也能變大錢!
三忌急功近利,宜深謀遠慮,謹慎從事
任何一種投資都具有風險性,所以初學投資的時候,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要相信什麼所謂的“股神”、“預言家”的話,聽風就是雨,別人說什麼能賺錢,你就去投資什麼。自己不太明白的投資領域不要盲目涉足,以免賠個血本無歸。就像做生意一樣,不能看別人做什麼賺錢就去做什麼,盲目跟風,到頭來沒好果子吃。所以,不管進行哪一項投資都要考慮清楚,安全第一,謹慎從事總是好的,先保住口袋裏的錢再想著去賺錢,胸有成竹再行動也不晚。
在邁向財富的道路上,絕對不可能一帆風順,每一個想致富的年輕人都要在起步階段就樹立良好的理財觀念,按照“三戒三宜”,把好舵,開好船,相信在三十歲之前,一定能達到財富夢想的彼岸!加油,你也行!
二十幾歲年輕人不可冒犯的12條投資“軍規”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聖人,沒有人不會犯錯,錯誤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時候,更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在理財的時候,除了要樹立良好的理財觀念,還要掌握正確的投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