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天堂還是地獄——投資有風險,富貴險中求(3)(1 / 2)

藝術品投資,帶給人們更多的不僅是利潤,更是一種品味。雖然和以前的市場相比,現在的藝術品市場投資性更強,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美的追求。現在拍賣會上的“新麵孔”越來越多,藝術品的炒作也越來越瘋狂,都是人們的唯利心理在作怪,今天買了一件藝術品,恨不得明天就拋掉。雖然有很多人成功了,但這並不是藝術品投資的精髓。

藝術品投資考驗的是人的藝術眼光和長期投資的忍耐力。不久前,一個清乾隆胭脂紅地粉彩花卉紋梅瓶被英國古董商以4150萬港元拍走,改寫了香港清代瓷器拍賣的紀錄。而此前,這個幾千萬的瓶子被一個台灣收藏家收藏了16年,1988年買入的價格還不到現在拍出價的1/20。

在選擇藝術品投資的時候還要注意,收藏市場和股市也有些類似,具有“板塊輪動”效應,即在不同時期熱點題材不一,藏品的價格也會上下起伏波動。比如十多年前“香港回歸”題材的爆炒,就讓收藏愛好者經受了一次磨難。當時與香港有關的收藏品全麵漲價,很多沒有經驗的民間投資者“高位接盤”,結果熱潮一過,“全麵崩盤”,賠錢者不在少數。

還有的收藏者喜歡投資黃金,這也是一種不錯的投資手段。應對通貨膨脹,黃金是一種最好的保值手段,而且在全世界都能兌換。有經濟學家研究,在古巴比倫時代,一盎司的黃金可以購買的麵包和今天相比基本一致。也就是說,幾千年期間,黃金相對於麵包而言保持了購買力水平,而實際報酬率回歸至零。但假如把古巴比倫時期的金幣放到今天,其價格將遠遠超過今天同質量的黃金,這就是收藏的價值!

對於普通的投資者,尤其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不妨將藝術品投資看做一種消費行為,買來就是為了欣賞,產品的價格和藝術的價值相比,真正懂藝術的人是不在乎的。如果通過自己的收藏,能使藝術品升值,自然更好;沒有升值,也不要太過執迷,藝術品不也提升了自己的品位嗎?這何嚐不是一種回報呢?

風險型VS保守型,理財重在尋找平衡點

馬達和阿文結婚不長時間,兩個人甜甜蜜蜜,過著夫唱婦隨的小生活,感情更是沒的說。但最近,鄰居們經常聽到兩個人在吵架,在激烈的語氣中夾雜著一些“股票”、“存錢”等詞語。過了不久,馬達的母親來了才變得好了一些,兩人不吵了,卻又搞起了冷戰。發了工資各花各的,誰也不幹擾誰,看似瀟灑,夫妻之間的感情越來越冷淡了。馬達的母親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怎麼勸也沒用,不知道怎麼辦好了。

一天,阿文在國外的表哥回來了,看到這種情況,對馬達的母親笑著說:“阿姨,您就瞧我的吧,這點小事不用擔心。”果然,不長時間,兩個人又和好如初了。馬達的媽媽很驚訝,忙問這個從國外回來的年輕人怎麼回事,原來事情是這樣的:

馬達在一家房產公司工作,月工資4000元;阿文是一名國企的文員,月收入3000元,工資不算多也不算少。結婚以來兩個人把錢放在一起,感情也很好。但是,馬達想炒股的時候卻和阿文產生了矛盾。他們在理財上始終難以達成共識,馬達想把錢集中在股市上,因為是風險性投資,戰績也不是很理想。而阿文卻喜歡平穩,走的是“有錢存銀行”一條路,連銀行理財產品她都覺得有風險。理財觀念的嚴重差異,導致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

阿文的表哥在國外學了很長時間的投資,解決這樣的家庭理財小問題,還是很拿手的,於是,兩個人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那阿文的表哥是如何做的呢?下麵就讓我們來看看。

先來分析馬達和阿文理財潛在的危險:

馬達熱衷於投資股票,但是在股指漲幅較大的情況下,很難取得較好的贏利。所以,馬達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看自己是否真的適合炒股。阿文則過於保守,目前通脹壓力增大,存在銀行裏的錢難免會縮水,很難確保家庭資產的保值增值。

理財市場上每天都在製造富翁,沒有不賺錢的產品,隻有不會賺錢的投資人。馬達夫婦在打理自己的資金的時候,都要轉變觀念,相互多交流多溝通。不能看某一個人的風險,既然在一起生活,就要考慮整個家庭的風險承受能力,從而選擇真正適合自己需要的產品。投資的時候謹記個人投資五大原則:價值投資、合理回報、適度分散、長期投資、定期檢討。

阿文的理財建議分第三步走:

一、用基金來中和投資風險和收益。根據馬達炒股的業績,應當在合適的時候把手裏那些毫無潛力的股票拋出,然後用2/3的資金購買股票型開放式基金;1/3的資金換成債券型開放式基金,兩種基金一搭配,平衡收益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