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車子房子孩子,二十幾歲夾縫中的生存法則(3)(1 / 2)

年輕人在理財的時候,也要做好這樣應對危機的預案,麵對財富的“地震”,盡可能地減少損失。無論是投資股票還是基金,都要全麵考慮,包括個人的收入情況、自己願意接受的風險程度、銀行利率的波動、大市場的起伏等。通盤考慮、量力而行,以應對可能出現的變化,決不草率作決定。

職場危機也是年輕人需要關注的一方麵,不管現在收入多高,都要隨時做好失業的準備。一方麵,不斷“充電”,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麵,做好轉型的準備,以自己創業為最高指示,積累財富和能力也能幫助你安度危機。

打造紮實的財富基石

人們蓋房子大多會選擇地質結構相對安全的地方,盡量避免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我們在理財的過程中,為了減少財富“地震”,也要盡可能地打造紮實的財務基礎。

怎麼才能打造紮實的財富基石呢?不僅需要財富的積累,更要有應對風險的管理能力。在投資的時候,需要對產品的潛在風險進行評估,市場出現變化時,實際情況遠遠要比你想象得糟糕。年輕人在理財的時候,要定期根據市場變化,對自己的財務進行“體檢”。比如當貸款利率上調,你的收入卻沒有發生變化,那你的償債能力必然會有所下降,這時就要及時采取一定的措施,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將加劇的風險控製在承受範圍之內,這也是抵禦財富“地震”的最好方式!

用保險搭建“避震所”

在日本等地震高發地區,大部分學校、體育場館平時都準備了充足的“避震所”設施,在這些“避震所”內,應急手段一應俱全,是過渡時期的最佳棲息地。

在你的財富管理中,有這樣的“避震所”嗎?如果沒有,可以試試保險。在現有的金融工具中,注重保障功能的保險產品是搭建財富“避震所”的最佳部件。當風險來臨時,保險的理賠機製可以彌補一定的損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渡過難關。

“三高一低”大環境下的理財心態

物價高、房價高、負債高、薪水低,現在我們每個普通年輕人麵對的不就是這樣的大環境嗎?前輩們認為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是沒有受過苦難的一代人,從小就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中,上大學,有知識有學問。事實上,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人的艱難之處,我們小時候是沒挨過餓,沒吃過苦,但並不代表我們就能一直幸運下去!

大學畢業,麵臨的是失業;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生活拮據,又不好意思和爸媽張口;做著不想做的工作,拿著微薄的薪水;承受著房子、車子、娘子、孩子的巨大壓力;心情壓抑,找不到一個真正懂自己的人……

二十幾歲不像那些90後的孩子瀟灑,我們更知道自己的將來要靠自己,就算買房子家裏能拿出一部分錢,自己的前程卻不是一套房子那樣簡單。麵對“三高一低”這樣的大環境,我們該怎麼辦?似乎,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沒有一點辦法,市場操控著一切,人力之所不及!國家都不能避免市場經濟的浪潮,更何況小小的個人呢?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難道我們真的就束手無策、坐以待斃嗎?

當然不能!雖然我們不能改變環境,我們可以努力地去適應環境!麵對三高一低的大環境,我們必須要有科學合理的方法去應對,調整自己的觀念和心態,再困難的時候也有豔陽天!財務問題,無外乎開源、節流,在工作、財務收支、家庭理財上,一定要有一個長期的規劃,不能臨時抱佛腳。平時多聽聽專業人士的建議,多多累積自己的財富。一步一步去實行,努力工作賺工錢,穩定投資賺穩錢。投資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時間換取財富,每個月投資1000元,報酬率10%,20年後就有70多萬元。我們年輕,有的是時間,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前輩們大多收入穩定、經濟平實、有房有車,生活很舒服,我們這些年輕人大多比較辛苦,富人不理財也會很有錢,辛苦的人更需要理財。年輕人要根據趨勢,按照三步驟建立穩定的經濟基礎。

第一步,要有穩定的工作。有工作才能保證收入,更不要耍小孩子脾氣,對工作中的一些不如意心存抱怨,動不動就辭職。失業了也要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