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未來3年最具潛力行業分析及龍頭金股(7)(2 / 3)

在歐美國家,食糖、澱粉、脂肪構成居民熱量的三大來源,人均消費量大,可替代產品多,而我國則將食糖作為健康甜味劑應用,人均消費量較小。

3.我國食糖消費構成

根據中國糖業協會統計,2004/2005年工業消費占’79%,,民用消費占21%。

工業消費包括食品工業、飲料、製藥等,食糖是其重要的原料。我國食品工業、飲料業、飲食業等用糖行業的迅速發展,推動了我國食糖消費的穩步上升。

近年來,我國食品工業用糖平均每年增長幅度約在17%左右,其中主要是飲料和糖果、罐頭、糕點等行業用糖。根據國家統計局對規模以上企業的統計,全國與食糖消費有關的主要食品和飲料產量連續5年呈現增長趨勢。自從國家加強對化學合成甜味劑的監督管理以及推行食品質量市場準入製度以來,食糖銷售已有較大幅度增長。

4.我國食糖消費的前景

2001年12月國務院公布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明確了2010年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的總體目標:為保障合理的食糖攝入量,到2010年達到城鄉居民每年消費食糖10公斤、農村居民每年消費食糖8公斤的目標,即人均每年食糖攝人量為9公斤,按14.3億人口計算,2007年食糖需求量為1 210萬噸(不包括糖精),2010年我國的食糖年消費量可望達到1 400萬噸以上。但近兩年,我國食糖消費增長迅速,2006/2007年度,消費量已達到1300萬噸。此外,我國食糖消費水平低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糖精超量超範圍地濫用。據統計,我國糖精每年銷量達到1萬噸左右,按400—500倍的甜度當量計算,相當於400萬~500萬噸食糖,因此,如能有效禁止糖精的使用,則我國食糖生產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此外,食糖價格的下降和玉米價格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食糖消費,甘蔗糖對澱粉糖產生了明顯的替代作用,進一步擴大了食糖的消費空間,2005年,我國澱粉糖產量有430萬噸。

進口概況

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中國對糧、油、糖、毛等大宗農產品進口實行關稅配額管理。1999年發放160萬噸進口食糖關稅配額,5年內配額數量每年增加5%,到2006年,進口食糖關稅配額增長到194.5萬噸。在該項配額內,進口關稅15%,配額外進口關稅為50%。為穩定供應,我國與古巴簽訂有長期進口原糖協議,每年從古巴進口原糖40萬噸,進口原糖大都直接轉入國家儲備。

過去我國食糖一直靠進口來彌補缺口,因而成為世界食糖進口大國。1994年進口食糖155萬噸,1995年達到290.5萬噸,1996年之後,隨著我國食糖產量逐漸提高,食糖供應基本滿足了市場需求。1999年底,南方主要產糖區受災,糖產量有所下降,2000年主要用國儲糖出庫來補足供需缺口,淨進口22.59萬噸,2001年因自然災害因素影響產量導致全年食糖缺口152.4萬噸(占需求量的19.1%),淨進口loo.31萬噸。2003年,我國食糖生產量和消費量雙雙突破1 000萬噸大關,其中食糖生產1064.萬噸,消費l 000萬噸,淨進口67.19萬噸。

2004年產量到1 002萬噸,消費1 140萬噸,缺口140萬噸,全年進口93.9萬噸,淨進口89.69萬噸;2005年我國食糖進口89.42萬噸,出口15.8萬噸,淨進口73.62萬噸;2006年,我國食糖進口136.50萬噸,出口15.4萬噸,淨進口121.09萬噸。

2007年我國食糖進口量額均下降,進口額降幅遠大於進口量降幅。2007年我國進口食糖119.3萬噸,同比下降12.6%,出口11.05萬噸,淨進口108.3萬噸,同比下降10.6%;2007年我國食糖進口額3.80億美元,同比下降30.8%,淨進口額3.31億美元,同比下降32.1%;12月當月食糖進口量4.45萬噸,同比下降72.9%,進口額0.16億美元,同比下降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