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跨國大銀行在全球金融市場上幾乎都能全方位地提供業務,而中國商業銀行海外業務發展模式受製於其現有的競爭實力,很難跨境開展全方位的服務,這與我國政府一直幹預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有關。對銀行的業務經營行政幹預太多,就使銀行難以建立起與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相匹配的內部管理結構,就不能對經營者實施有效的激勵和製約,所以我國商業銀行普遍缺少管理創新和市場拓展動力。經過2005年和2006年集中的股份製改造以後,其內部治理結構有了顯著改進,與國際上相對成熟的跨國大銀行之間的差距有所縮小。這就為中國商業銀行根據自身實力選擇海外業務發展模式提供了製度保障。他們可以結合區位擴張和海外分支機構調整,運用兼並或自建方式,嚐試經營麵向東道國本地客戶的當地貨幣業務,並進軍當地的投資銀行和保險市場。商業銀行實施跨國發展一般是從境內業務國際化開始,然後到境外設立分支機構並吸收外國員工加入,再直接經營外國客戶在其本國的業務。考慮到從全球來看金融具有區域性、集中性的特點,中國商業銀行在目標市場選擇方麵,應首選國際金融中心,如中國香港、紐約、倫敦等。在這些金融發達,資源豐富的市場,國家應允許他們多設立幾家分支機構。因為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民幣交易產品種類將日益繁多,需要一定數量的中資銀行在境外離岸人民幣中心共同參與推動,爭取掌握人民幣產品的交易定價權,在其他地區,如新興市場國家,考慮到其發展的廣泛性和市場潛力,各商業銀行則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及客戶需求,在目標市場和進入形式等方麵有不同的選擇。
四、中國商業銀行跨境發展的潛在風險
中國商業銀行全麵實施國際化經營,在業務發展和效益提高的同時,也會增加經營風險,特別是會增加銀行對傳統資產負債的管理難度,給金融安全構成了很大威脅。目前在商業銀行全麵實施國際化經營的條件下,其分支機構遍布全球各地,現代化的通訊技術和電子網絡設施又極大地增強了銀行跨境經營的靈活性,增加了單個國家對國際銀行的監管難度,從而不得不實行多國聯合監管。
中國經濟的持續蓬勃發展構成了中國商業銀行實施跨國經營的堅強後盾。從2002年開始,中國經濟中的儲蓄一直超過投資,銀行體係中的存款過剩十分明顯。從日本銀行業的跨國經營經驗顯示,本國豐富的資金供應有助於後發國家銀行運用低成本滲透策略進軍海外市場。低利息大規模戰略是日本銀行業國際化的最顯著特征。20世紀70年代,日本國內儲蓄率平均達到20%以上,社會閑散資金通過銀行進入經濟循環係統,為日本銀行業的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樣,中國經濟中的大量儲蓄也為中國商業銀行進軍海外市場提供了規模龐大的資金支持。此外,中國對外經濟交往規模在進入21世紀以後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進入2005年以後,中國擁有的外彙儲備更是躍上了1萬億美元的台階。這些都為中國商業銀行發展海外市場提供了強有力的市場需求支持。
我們看到,為了決勝國際市場,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不同的銀行往往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不管如何選擇,其國際化的進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跨境發展的道路很難給出唯一正確的標準。因此,必須堅持與中國經濟全球化進程相匹配,基於自身資源、能力、機遇做清晰的戰略思考和選擇,走適合自身特點的科學的國際化道路。
參考文獻
[1]吳斌.走適合中資銀行特點的國際化之路[J].中國金融,2013(05).
[2]林景臻.分階段推進商業銀行全球布局[J].中國金融, 2013(05).
[3]楊愛民.大型銀行國際化的策略選擇[J].中國金融, 2013(05).
[4]畢毅.人民幣國際化助推銀行走出去[J].中國金融,2013(05).
[5]田素華.外資銀行在東道國的信貸偏好——兼論中國商業銀行的跨國發展戰略[M].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