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商業銀行跨境發展
金融論壇
作者:孫紅傑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已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中國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有很大提高,跨境發展有了明顯進步,老百姓的財富不斷增長,使得人們更傾向於選擇大型銀行和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銀行來獲得服務。與此同時,企業經營規模擴大,他們在國際範圍內從事經營活動時,希望為其提供服務的商業銀行擁有一定的國際經營網絡,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商業銀行的跨境發展也呼之欲出。
【關鍵詞】銀行競爭力跨境發展
一、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跨境發展
20世紀初期,英、法、德等國的銀行機構遍布世界各地,其經營活動與這些國家在海外的殖民擴張、殖民貿易和資本輸出密切相關。二次大戰後,美國對歐洲和亞洲大規模輸出資本,美國的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國際生產和國際貿易不斷增加,美元成為國際市場上炙手可熱的硬通貨。美國的商業銀行迅速抓住契機,通過實施跨國經營,為美國的跨國公司和國外客戶及時提供了便捷的銀行服務。到了20世紀90年代,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大發展時期,這些跨國公司常常有大量閑置資金,使跨國公司成為商業銀行重要的目標客戶,跨國公司的發展就成了發達國家商業銀行跨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20世紀末期,倫敦、紐約、東京、法蘭克福等地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亞洲的新加坡、香港、孟買成了國際性金融中心的重要成員,發展離岸金融則成為商業銀行實施國際化經營的另一重要舉措。另外,許多商業銀行跨國發展是為了阻止其他競爭對手利用跨國經營時機搶奪原先屬於自己的市場份額,同時提高其自身競爭能力。
二、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程度的現狀
在經濟國際化與金融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的商業銀行紛紛加快了國際化發展的步伐。以花旗銀行為代表的跨國銀行在全球擁有數十萬家分支機構。通過在全球範圍內提供銀行服務,這些銀行的國際聲譽和地位如日中天;通過提高資本邊際效率,這些銀行的盈利來源顯著增加。截至2008年,中國商業銀行市場競爭程度有較大提高,整體競爭實力明顯增強,但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基本局限在中國國內,國際競爭力還比較弱,綜合實力相對不足,國際化、全球化程度明顯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從總體上看,中國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海外從業人員比較少,地域覆蓋範圍小,海外資產比重低,服務品種單一,基本上服務於海外中資機構和華人華僑以及國內企業的進出口貿易,在國際市場中處於邊緣地位。另外,中國商業銀行在國際業務經營管理的經驗、技術以及人才方麵更無優勢可言。尤其經營效率較低是中國商業銀行實施跨國經營的致命弱點。
盡管存在許多不足,但中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地位一直處於上升階段,國際競爭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加入WTO之後,中國的商業銀行在更加寬鬆的宏觀經濟環境下經營,市場範圍和業務空間急劇擴大,中國金融市場的業務發展自由化、利率市場化和彙率浮動化進程明顯加快,金融工具和業務品種進一步向多元化和高級化方向發展,各種金融創新方式不斷湧現,銀行的自主經營和自我約束能力有一定增強。這些變化都有助於中國商業銀行改變傳統的經營習慣,不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三、中國商業銀行跨境發展的基本戰略和發展模式
現階段,中國商業銀行中能“走出去”的應當是具有規模經濟的大型銀行。這些銀行有能力在深化改革的基礎上,通過優化資產結構和立足國內市場,逐步拓展海外業務,最終建成有較大影響力的世界級大銀行,參與全球競爭。中國商業銀行自來就有跨區域擴張的衝動,但是存、貸、彙三大傳統業務仍是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重點,存貸款的利率差依舊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而最能體現產品和服務差異化的中間業務收入占比較低。在現代金融經濟中,單純地強調存款發展和機構擴張,是不能從根本上確立銀行的競爭優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銀行業務中的廣泛運用,以技術創新和網絡銀行為特點的新戰略,會對中國商業銀行形成有力挑戰。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全球銀行業第五次並購浪潮使國際銀行業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和資本規模已經不是衡量一家銀行實力的主要標準,銀行在國際市場上的客戶資源、國際網絡、服務功能及品牌形象等因素對於銀行競爭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實現銀行國際化經營也就成為現代銀行提高競爭力的基本途徑。中國的商業銀行實施業務國際化的同時,更應以管理國際化為重點,提高其整體發展水平並與國際接軌。在業務拓展上,中國商業銀行應逐步發展國際信托、國際租賃、銀團貸款、涉外保險、外彙買賣與國際投資等業務,積極推行差異化競爭戰略,努力將銀行辦成有個性、有特色、有核心競爭力的跨國銀行。中國的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情況製定突出核心競爭力的國際化發展戰略,通過實施流程再造,為客戶提供快捷、便利、高質量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發展專業化服務機構,實現從“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