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並購後經營管理能力風險判斷和評估的挑戰
國內商業銀行要進行海外並購業務,首先一定要對所麵臨的風險進行判斷和評估。隻有正確地對並購風險進行判斷和評估才能取得並購的成功。由於在曆史原因,我國金融服務業發展慢,服務水平不足,這也影響到商業銀行的海外並購。
4.政治法律因素的限製
國外很多國家對銀行業等都會製定一定製度法律用來保護國內經濟的穩定。國內商業銀行如果貿然投資,會遭遇到法律上政策上的問題和風險。很多國家隊金融機構的跨國並購和參股采取了非常謹慎的策略,通常會製定嚴格的審批程序,有的甚至要通過議會的批準,因而增加並購成本和並購難度。
二、次貸危機下中國銀行業的優劣勢
(一)優勢
1. 次貸危機後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保持“雙降”
自從發生次貸危機後,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都是呈雙降趨勢的。據統計到2008年12月末,全國所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從年初的12684.2億元下降到5681.8億元,下降比例達到一半以上;整個不良貸款的比例也從年初的6.16%下降到了2.45%。從板塊細分看,國有、股份製、農商行、城商行與外資銀行不良貸款環比保持雙降。據統計到2008年末,國有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達到153%,撥備覆蓋率到達109.8%,股份製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達到198.5%,撥備覆蓋率達到169.6%。
2.信貸速度加快且盈利能力明顯加強
次貸危機發生後,整個國內貨幣政策環境是很寬鬆的,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速度也在增強,從統計的數據來看,在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特大的商業銀行授信規模呈超常規態勢,通過此次機會,很多企業加大了貸款額度獲得了大量的資金用來企業的發展。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我國銀行業的資本回報率是很高的,在2008年高達17.1%,對比於2007年來說,提高了0.4%,是高於相對國外其他國家銀行業的平均水平的。2008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稅後淨利潤5834億元,較上年增長30.6%,在利潤總額,利潤增長額和資本回報的方麵名列前茅。
(二)劣勢
1.經營規模較小
雖然國內商業銀行在發生次貸危機後,存在了很多的優勢,但是相對國外很多老牌的商業銀行來說,還是存在很多不足的。最明顯的一條就是我國商業銀行海外機構數量比較少,能夠開展的業務也非常的單一。很多時候,其作用僅僅在於與國內的商業銀行進行簡單的聯動,在很多同行看來就隻是一個簡單的服務延伸和簡單代理;沒有更加深入的業務開展了,其對商業銀行總行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比較小。目前,僅僅中國銀行的海外資產規模和利潤貢獻都還不錯外,其他商業銀行的海外經營規模都是讓人非常不滿意的。
2.海外分支機構實力薄弱
國內商業銀行在港澳地區的機構實力還不錯,但在海外其他地方實力就很薄弱了。一般海外分支機構都不去參與當地的一些零售業務,主要是實力薄弱,沒辦法開展,更多的是開展批發行公司業務。這也同文化以及無形資產都有很多的關係,實力也比不上本來的商業銀行機構,辦事的效率也比較拖拉落後於他們本國。
三、次貸危機下中資銀行擴展海外並購的戰略對策
(一)加快資源整合,發揮雙方核心競爭力
在對國外銀行進行整合的過程中,應當要有一個很符合實際的溝通框架和合作流程。在對國外銀行進行並購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果進行資源的整合,能不能應付次貸危機後銀行的高速發展。對這些問題,都必須有一個明白的計劃,怎麼開展並購後的工作,怎麼樣加快銀行的快速發展,怎麼樣讓二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二個公司進行融合。另在在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方麵,公司的日常管理製度方麵,怎麼樣進行對接,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另外還需要對業務經營與發展進行新的定位,又要重視並購雙方的企業文化的不同,注重與當地文化理念融合,了解當地的客戶,妥善處理好與當地員工、勞工組織之間的關係,減小收購後的磨合成本,避免相互的文化衝撞可能帶來的風險,最終實現並購的預期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