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下中國銀行業海外並購的分析
金融論壇
作者:林珊琪
【摘要】2007年末發生的次貸危機影響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的經濟,同時給中國銀行業的海外並購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為抓住機遇實施海外並購,建議重視並加強風險控製,明確發展戰略;在並購時應加快資源整合,發揮雙方核心競爭力,以及對管理人才的培養和了解各國參與參訂的各種國際投資保護協定等確保海外並購給國內銀行帶來益處。
【關鍵詞】中國銀行業海外並購次貸危機
一、次貸危機下中國銀行業海外並購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2007年2月的時間裏,美國發生了嚴重的次貸危機。由此開始進而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國際金融行業的動蕩,引發了資本的並購與重組。從這之後,不光是在金融市場,更是從單一的次級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市場蔓延到全球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到最後涉及到了全球很多國家的大型商業銀行以及各種投資金融機構,使得世界範圍內的投資領域都動蕩不安。特別是很多國家的商業投資銀行的現狀堪憂,這就給我國商業銀行在海外的業務帶來了良機,雖然會麵臨著很嚴重的挑戰,但是同時也麵臨著很好的機遇。
(一)麵臨的機遇
1.海外並購機會增多
次貸危機使得國家很多金融銀行業機構急需外來資金。這就給中國商業銀行在海外的並購業務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次貸危機同時也使國外一些國家商業銀行的資本不足,他們也在努力尋找合作夥伴,籌措資金來應付次貸危機帶來的影響。所以這些國家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勵國內的銀行之間可以相互合並重組,也鼓勵國外的銀行業投資機會進行資本注入,來化解次貸危機帶來的影響。在這次危機中,越來越多的國家放鬆金融管製,將為我國銀行海外並購帶來曆史性的機遇。
2. 國際金融市場引資需求增大
金融危機導致的對世界經濟的悲觀預期,危機下的歐美金融機構金融資產開始貶值,使得很多資產都成了問題資產,人民幣兌美元和歐元同步上升,這無疑為我國金融機構海外並購提供了低價收購的良機。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很多金融機構因股價深幅下挫,受到損失,在資本擴展的道路上受到了製約。金融危機使中國外彙資產的安全性與流動性受到空前的威脅。因為國家政策等原因,我國的外彙儲備結構是不盡人意的,當時對美國及機構債持有的量是很多的,正好通過此次商業銀行的海外業務,把大量的外彙進行處理,這對實現國家的經濟戰略,實行資產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機會。這也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更加迫切和明顯。
3.境外投資一體化發展勢頭良好
中資銀行發展勢頭良好,且不良貸款率2.45%,達到曆史最低水平。另一方麵,中資銀行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較小,這也是國外金融機構融資的一個很好的選擇地。我國通過政府的投注和進行上市融資二種手段,募集了大量的現金,這進一步使得我國商業銀行在國外有了很多的競爭力。在國內很多的非金融業包括很多實體企業受次貸危機的影響小不但小,海外市場更是擴大了。這也使得中國非金融企業亦出現了海外的並購熱潮,據年鑒統計,2008年我國對國外上千家國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
(二)麵臨的挑戰
1.並購後盈利的不確定性
全國經濟發展越來越不平衡,全球金融市場動蕩越來越激烈,這種不平衡和資產價格、資源價格的波動,會對中國銀行業帶來較大的挑戰。說一定沒有實現盈利的目標,說一定還會拖累國內業務。
2. 並購後的整合風險
國內很多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發展起步比較慢,在海外開展業務的時間比較短,缺乏投資國外金融機構的經驗。另外因為國內外文化的不同,國內銀行對國外金融機構的操作辦法、管理流程都不適應,所以對國外的金融機構並購後也麵臨著很大的挑戰。從以往的經驗來看,二個金融行業企業的並購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如果整合二個企業的文化、管理和資源。首先要整合二個企業之間的網絡和技術之間的銜接,其次還需要照顧二者之間的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