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調研報告(1 / 2)

對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調研報告

金融論壇

作者:於青楨

【摘要】當前煤炭市場走勢低迷,煤炭企業生存壓力增大,煤炭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在盈利空間進一步縮小的同時,許多不曾重視的問題逐漸突顯出來。如企業管理粗放、資源利用率低、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增速,對能源的需求不斷上漲,而重要能源的非可再生特性使得能源的開發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理,不能肆意的對其進行揮霍。本文通過對煤炭產業發展現狀、我國煤炭產業特點、煤炭產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限製因素以及應對舉措等內容,分析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並形成本調研報告。

【關鍵詞】煤炭產業現狀可持續發展限製因素

一、引言

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加深,經濟增速逐漸放緩,使得能源行業的利潤空間進一步縮減,國家對能源的監控力度也進一步加強,尤其是煤炭產業,生存壓力不斷上漲。同時,煤炭行業在黃金時期的不合理開發後遺症逐漸顯現,許多礦區地表塌陷嚴重、環境惡化速度不斷加快、安全事故頻發、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因此有必要對煤炭產業進行調研,並針對煤炭開發的缺陷製定相應的舉措來促進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煤炭產業現狀

我國陸地麵積寬闊,煤炭資源豐富。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能源基礎,但是隨著煤炭產業規模的擴大,礦區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煤炭開發管理的粗放性,導致資源浪費嚴重,我國煤炭資源量迅速縮減;國家對煤炭產業的監管力度不足,導致煤炭行業的盜采、濫采現象嚴重,國家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保護;對煤炭產業的安全管理不重視,導致煤炭開采安全問題頻發。以上都製約了我國煤炭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三、我國煤炭產業特征

當前我國的煤炭產量和保有儲量居全球首位,且具有以下特征:

(一)大部分煤炭資源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占到了3/5以上,雲南周邊占到了1/5,其餘的煤炭資源分布在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從煤質角度出發,東北平原和雲南地區與的瓦斯含量普遍較大,華北平原則含水層較發育。

(二)我國煤炭的主要消費市場為東部沿海地區和南部發達地區的電廠以及鋼鐵企業,而煤炭的主要產地集中於北方和內地,因此煤炭銷售時運輸路線長,且運輸途徑主要以鐵路為主,部分輔助以水運。

(三)我國煤炭開發技術水平相對較低,雖然經過了多年的技術改造,但是開采依然以現場人工操縱機械為主,缺乏對自動化應用的推廣,現場安全防護措施簡陋,配套設施不齊全。

(四)我國煤炭企業分布各地,規模不等的煤炭企業數以百計,缺乏統一的市場競爭機製和控價機製,因此行業競爭混亂,煤炭企業難以形成規模化的生產,且煤炭市場的惡性競爭往往導致煤炭企業以犧牲安全係數為代價降低生產成本換取市場,帶來的是更多的安全事故。

(五)煤炭市場周期性波動,煤炭銷售目標企業為電力、冶金和化工等重工業,此類工業生產呈現季節性變化,因此煤炭市場的價格和銷量也呈現季節性波動,相比夏季,冬季的煤炭銷售量更大。

(六)由於國家對煤炭生產經營的限製較多,從采礦許可證、經營許可證、煤炭生產許可證到安全許可證等證件的取得都需要很高的企業綜合條件,因此進入煤炭行業的障礙較高,行業壁壘限製了煤炭市場的進一步擴大。

四、製約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目前製約國有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煤炭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煤炭行業生產的對象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的煤炭資源。它不僅是一種重要燃料,而且也是具有多種用途的有機原料。它在地球上的賦存量是有限的。據估計,按目前消費水平,煤炭最多夠用300年左右。因此說煤炭資源不可再生性的特點嚴重的製約著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煤炭資源浪費嚴重

我國煤炭開采浪費驚人,目前煤炭回采率不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一半,煤炭在我國能源產業和消費結構中占70%左右,是我國首屈一指的戰略性能源。雖然我國煤炭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還是相對貧乏。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煤炭資源浪費卻是驚人的。

(三)汙染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