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障礙及分析
中小企業對資金的大量需求形成嚴重的“資金饑餓症”,雖然社會各界采取了一些措施,促進供需合作,但是總體上缺少持續性的效果,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主要原因為:
(一)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多,但渠道窄
目前,市場上提供給中小企業融資方式選擇有十多種,如大家熟知的銀行渠道融資、股權融資等,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因中小企業“體質差”等原因,符合這些融資方式約定條件的企業卻很少,真正有效的融資渠道並未打開。
一方麵,中小企業自身實力較差,多存在自有資金不足的現象;另一方麵,中小企業又很難踏入證券市場。從股權融資來看,我國雖在2009年推出了創業板,但滬深交易所均設置了很高的門檻,加上擬上市的企業太多,無數企業隻得在被推得水漲船高的顯性和隱性上市門檻望而卻步,中國的納斯達克並未出現。實際上,即使利用這種渠道的也隻是那些高風險、高回報的科技型企業,對於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幫助不大,創業版的作用有限;融資債券方麵,我國企業的債券市場的發展尚在起步階段,即便是成熟的大企業,進入的難度都很大。依據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統計,在2008—2010三年間,全國金融體係融資總額分別有約83.1%,80.5%和75.2%是由銀行貸款提供的,較之前比例雖然下降,但仍高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說明我國直接融資還未達到與間接融資協調發展的水平和程度。而在間接融資渠道中,商業銀行仍是資金的主要供給者,但商業銀行在向中小企業貸款方麵一直存在著種種限製和顧慮,目前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僅占銀行信貸總額的8%左右,這與中小企業創造國內生產總值的1/3、工業增加值的2/3,出口創彙的38%和國家財政收入的1/4 的比例是極不對稱的。
(二)中小企業管理不規範,信譽有待沉澱
中小企業大多產權單一,規模小,科技含量低,內部管理或者合規經營均不規範。企業主為追求眼前的利潤,往往采取一些短期化的經營策略,但先天實力不足,抗風險能力低、負債多,財務管理透明度差,財務信息失真,從而導致信用水平低,進入銀行“高風險”風險評估等級。對於銀根緊縮的銀行來說,不偏好這些“高風險,高收益”的貸款。
(三)銀行業務結構失衡
商業銀行內部損益表上,也反映出來自公司客戶的收入明顯大於零售客戶的收入,重要一點在於過去十年,不單是銀行的大發展時期,也是超大型國企集團在各自領域內進一步實現資產業務集中的時期,他們作為商業銀行無可置疑的戰略客戶,為銀行帶來了雨大的業務量,在激烈的競爭下,商業銀行也隻能無條件向這些強硬的大客戶提供更多的服務,大量的資源的傾斜,導致業務結構不平衡,給予中小企業的空間更小。
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相關建議
在2012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政府就提出要持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著力優化信貸結構,這說明貨幣政策不會出現全麵的放鬆,但對部分領域或行業定向支持,特別是“三農”、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會加強,實現有扶有控,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讓“草根金融”浮出水麵並陽光化
中小企業曆來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引擎,但中國的中小企業體製內融資機會少也是長期未解決的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之一應歸咎於中國目前的金融業格局,國有商業銀行占據中國銀行業的半壁江山,即使是合資銀行,對中小企業客戶來說都難免“大材小用”,葉檀曾說過“民間融資興,則中小企業興;民間融資衰,則中小企業衰。一旦民間融資崩潰,中小企業將遭遇一場浩劫。”因此,合理有效的疏通民間融資,則能有效的緩解中小企業的壓力。要改善這種現狀,有待大力發展“草根金融”小型金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