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與解決建議(1 / 3)

論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與解決建議

資本市場

作者:李丹丹

【摘要】近幾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社會討論的重點之一,從中衍生出來的民間借貸風險已備受央行的關注,媒體曝光溫州等地企業倒閉老板“跑路”、“跳樓”等事件,更加劇了人們的恐慌心理,某些專家甚至提醒,需要嚴防中國式的次貸危機燎原,中國的高利貸風險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而另一方麵,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金融政策改為銀根收緊,中小企業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盡管不少中小商業銀行開始轉型將信貸資源向中小企業傾斜,但對於眾多中小企業而言,仍是杯水車薪。本文將圍繞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簡述目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和內外部成因,並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民間借貸草根金融資本市場

一、融資困境——中小企業融資不能承受之重

長期以來,融資難一直都是製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在寬鬆而穩定的環境中,各項解困措施大多能收到一定的成效,製約中小企業發展的融資瓶頸也能有所緩解,但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和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的疊加效應,中小企業發展再次遭遇危機,融資難的問題又被重新的提到議事日程。

貨幣政策方麵,中央銀行長期采取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等緊縮的貨幣政策,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約20%左右,政策的實施使得銀根緊縮,市場上的流動貨幣減少,銀行的貨幣乘數效應大打折扣,嚴重約束了信貸擴張能力。

銀行方麵,吸收存款成為商業銀行今年的頭等大事,信貸額度全麵收緊,某些銀行甚至在某時期內出現“隻進不出”的情況。“存貸比”的考核指標無疑讓上到行長下到一線客戶經理痛苦不已,“日均存貸比”的績效壓得讓人不敢有絲毫放鬆。為了不碰觸到監管的“雷區”,部分銀行開始對貸款規模實行月度限額。包括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在內都對中小企業貸款做出了一定的限製,有的甚至將中小企業直接排除在信貸名單之外。

中小企業“指不上”體製內的融資,向大銀行貸款“難於上青天”。和正規金融機構脫節導致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通過正規途徑根本借不到錢,根據全國工商聯統計數據,規模以下的企業90%沒有和銀行發生過任何借貸關係,具體到微小企業,更是95%沒有和銀行發生任何借貸關係。在商業銀行貸款額度相對緊張、社會資金整體偏緊的情況下,眾多企業和個人紛紛尋求民間借貸資金、民間借貸的市場需求日益擴大,潛在風險也與日俱增。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發布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稱:“溫州民間借貸市場估計規模約1100億元,相當於全市銀行貸款的20%,其中,用於一般生產經營的約380多億元,占36%。”根據溫州市金融辦對350家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2012年一季度末,企業運營資金構成中,自有資金、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三者比例為56:28:16,銀行貸款占比上年同期下降2%,而民間借貸占比分別較2012年同期和2013年年初提高了6%和4%。

據統計,2012年民間借貸綜合利率水平為24.4%,折合月息超過2分,三季度已達到3—6分,有的高達1角,年化率高達180% 。一般中小企業毛利潤隻有3%—5%,中小企業利潤率已低於貸款利率,沒能獲得銀行貸款的企業不惜飲鴆止渴,進行一場豪賭,資金鏈斷裂後的企業倒閉老板“跑路”自然上演且陸續蔓延。

民間借貸高利貸盛行說明資金鏈出現斷絕,在高度增長期所作有實體投資,已經無法獲得金融支撐,宏觀調控時緊時鬆讓企業在無所適從之下,走上了高利貸的境地,中小企業苦不堪言,管理體製的失衡已逐漸形成了影響金融穩定的可怕堰塞湖。

其實問題早已發現,社會各界也在各自的能力範圍之內嚐試並盡力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如:充分運用金融杠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根據企業特性,進行融資產品的創新,通過整合、包裝、開發中小企業係列鏟平,逐步形成“全方位、全行全流程”係統的金融產品;國家高度重視且政策導向明確,各地政府大力支持。2002年頒布了《中小企業促進法》,規定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方針,即:堅持積極扶持、加強引導、完善服務、依法規範及保證權益,使中小企業享有參與公平競爭與公平交易的權利。各地政府也明確將小微企業作為重點支持對象,並確定扶持重點,即:優化信貸結構。為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提供組織保障,各地政府調配社會資源,為企業提供技術、培訓、擔保及融資等一係列服務,有些還承擔其貸款擔保、專項貸款等融資服務職能。同時,也出台了多項措施,防止銀行抽資壓貸導致企業資金斷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