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內部風險管理製度
1.建立有效的風險評估製度
參考銀行的風險評估製度,結合自身目標客戶群體的實際情況以及業務拓展的需要,從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角度建議一套行之有效的風險評估製度和機製,真正做好保前風險評估。
(1)建立起有效的內部監管控製流程,做到貸前風險評估、擔保操作、保後監管及追償等獨立。實現整個擔保過程的風險管理,凝聚具有會計、經濟、金融、法律以及技術等豐富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的高級人才。
(2)實行客戶關係管理,建立持續穩定的客戶群體,不斷更新和完善客戶資料,穩定評估資料的信息渠道;嚴格擔保業務流程,避免主觀決策。
(3)完善和加強對擔保項目的事先評估、事中監控、事後追償與處置機製;實現有效的內部控製,做到審保、償分離,業務辦理部門與評審部門分開,從機製上進行製衡。
(4)成立評審委員會,采取投票表決多數同意通過的方式,並設置一票否決權。遇上重大項目評審決策時,有條件的企業可在聘請專家評審,
2. 製定科學的盡職調查程序
項目調查以項目經理A為主, A、B角互相配合共同把關,形成各自調研報告,並對調查資料的真實、準確性負責。
(1)對要求客戶提供的資料進行認真細致的審閱,帶著疑問對客戶進行具體考察,與企業高管、財務人員、一線員工、主管工商、稅務、質監等政府部門、重大客戶、主要供應商等各方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獲取他們對企業的客觀、公正的評價。
(2)通過對企業股權結構、資產權屬狀態、信用狀況、財務信息、納稅情況及銀行現金曆史記錄等各個信息之間的邏輯關係進行核對,客觀評判企業提供資料的真實性、相關指標的合理性。
(3)對采集到的外部風險信息,根據構成因素設置相應的權重,建立信用風險評估計分標準價模型,並用模型的計算結果來指導擔保業務決策。
3.保後監管、債務追償製度
擔保合同生效僅僅是承擔擔保責任的開始。企業要重視和認真落實保後監管,實施擔保首月回訪、季訪、半年訪等定期保後現場回訪製度,直至擔保責任完全解除。要明確擔保風險總是客觀存在的,一定要製定高效、可行的款項追收和資產保全措施。對出現的各種風險及時進行歸類並上報,對項目進行深入的實地調研、提出規避風險可行的措施,征得高管同意並有效執行,切實降低風險成本。
(二)對反擔保資產進行創新組合
反擔保措施是提供擔保的關鍵因素,是擔保項目的第二還款來源。但中小企業一般難以提供變現能力強、足額的反擔保資產。擔保公司麵臨的抵押、質押等反擔保政策環境往往比較差,《擔保法》中部份擔保措施難以實施,特別對非銀行機構而言,缺乏強有力的反擔保措施以有效控製風險。
因此,擔保公司應有對反擔保資產進行重新組合的能力,通過對反擔保措施的重新有效組合,控製好企業的第一還款來源或落實可靠的第二還款來源。例如:保證金、分期償還本金方案,餘額一次還清、資金專戶管理、應收賬款質押反擔保、企業法定代表人、實際控製人、主要高管等提供個人無限保證反擔保責任。核實企業的營業收入、成本、利潤等,估算企業真實的資金需求量;跟蹤企業訂單執行狀況、與買方企業簽訂應收賬款質押確認函、在合作銀行開立專戶對企業銷售回款實行封閉管理,落實企業第一還款來源避免違約風險發生。通過對企業實際控製人、高管等簽訂個人無限連帶反擔保責任從心理上約束其履約責任,避免惡意違約。
三、建立識別風險體製
(一)以企業的核心能力為重點進行風險識別、評價
企業核心能力是指企業開發和擁有不同於其它行內企業的獨特產品、核心技術、營銷手段等能力,它是在企業關鍵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戰略規劃、生產製造、市場營銷、協調管理等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能讓企業具備持續競爭力的能力。核心能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有力保障,以企業的核心能力為重點進行風險識別和評價相對容易規避擔保風險同時發掘優質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