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化解產能過剩的國際經驗分析(2 / 2)

第二,擴大海外投資推動產業向外轉移,消化過剩產能。20世紀80年代日本出現了“海外投資立國論”,製造業加快向亞洲四小龍(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中國、東盟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外投資。對於紡織、化學、鐵、電氣機械以及運輸機械等行業,在日本國內已經進入產業發展的成熟階段,在國內市場開始麵臨過度競爭、生產過剩等問題,向海外的產業轉移,有助於化解過剩產能並促進產業升級。

第三,出台產業政策,淘汰落後產能。20世紀60年代日本產業政策的重點就是解決過剩設備及相關落後產能的問題,主要包括:設備注冊製度,限製非注冊設備的使用;製定準入標準;淘汰落後設備;實行政府補償;政府提供低息貸款,推廣使用節能設備。

三、對我國化解產能過剩的借鑒意義

通過分析美國、德國和日本應對產能過剩的主要經驗,對我國現階段化解產能過剩的借鑒意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對於周期型產能過剩,以市場機製調節為主

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對於經濟周期型產能過剩,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調節作用。一是企業根據市場變化情況,靈活調整競爭策略,通過下調價格增加總需求,從而消化部分產能過剩問題;二是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國外市場,比如對於我國存在比較成本優勢的行業產能過剩,可以通過擴大出口、海外投資等手段轉移消化部分產能。三是對於競爭能力較弱、持續虧損的企業,可以根據法律進行破產,這樣可以減少產能,從而緩解產能過剩。

2.對於非周期型產能過剩,加快經濟體製改革

目前我國處於經濟轉型期,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屬於體製性產能過剩,即非經濟周期性的產能過剩。為了化解體製性產能過剩,需要多管齊下,加快財稅改革、土地製度改革、環保體製改革等。財政體製改革方麵,應理順中央與地方的利益分配機製,改革以考核GDP增長為重點的政府官員晉升體製,消除地方政府對企業投資的補貼動機。土地製度改革方麵,明細土地產權,理順土地市場的價格形成機製,從根本上杜絕地方政府通過低價供地為企業提供補貼。環保製度改革方麵,製定長期穩定和嚴格的環境政策,提高環保法規的執行力度,防止地方政府犧牲環境以吸引資本引入。

3.加強政府的公共信息服務職能

美國和日本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對各工業部門的產能利用率和企業庫存等進行統計和監測,我國在這方麵統計工作相對薄弱。行業產能利用率、供求關係等統計數據,具有很強的規模經濟屬性,政府在統計及信息搜集等方麵具有一定的優勢,而及時有效的公共信息發布製度,能夠引導企業理性的決策,從而有效地降低產能過剩風險。未來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應強化服務職能,改進有關統計工作,定期發布產能利用率、市場供求信息、企業庫存、價格波動、盈利水平、投資規模及信貸總量等公共信息服務,提示行業產能過剩風險,引導企業科學理性的決策行為。

4.實施政府援助政策

過去我國相關部門出台了不少淘汰落後產能的政策,但是收效不大,與預期目標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負麵激勵措施較大,而正麵激勵措施過少。落後產能的停產關閉,會給相應的企業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員工喪失就業崗位,甚至造成上下遊企業及銀行的債務問題等。未來我國應該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實施政府援助政策,對過剩產能調整中的失業者進行救助,對產能過剩企業的研發和管理創新提供資助,對企業重組和技術創新提供稅收優惠,促使企業低端環節過剩產能的退出。

參考文獻

[1]付保宗,郭海濤.美日的產能過剩及其應對措施[J].宏觀經濟管理,2011(03).

[2]呂鐵.日本治理產能過剩的做法及啟示[J].求是,2011(05).

作者簡介:張明哲(1983-),男,河南鎮平人,經濟學博士,供職於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金融學。

(編輯:陳岑)